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是由深圳市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多年来,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我单位培养引进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配置了一系列先进的设备设施,在服务能力、实验室建设、科研教学方面日趋完善,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体系和相关的科学研究体系。为更好地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能,我单位不断弘扬“团结、创新、科学、奉献”的疾控精神,践行“守护健康生活”的职业使命,以建设全国一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目标,力争在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一、历史沿革




深圳CDC的前身可追溯到50年代初宝安县卫生院的防疫组。1979年在宝安县卫生防疫站基础上成立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为正科级单位,1982年更名为深圳市卫生防疫所,1985年从罗湖区新园路迁址至田贝一路,随着监督职能的剥离,2002年正式更名为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沿用至今,2010年从罗湖迁至塘朗山下,目前为正处级单位。




 二、职能任务




(一)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三)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




开展食源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并落实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五)实验室检测评价分析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协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对公众不良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公众掌握自我保健与防护技能。




(七)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




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业务与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指导、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开展应用性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指导和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评估。




三、机构建设




(一)体系建设




深圳市疾病预防与控制系统是以市CDC为龙头,以10个区CDC为骨干,以100多家医院防保科及街道预防保健所和600多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网底的网络体系。




(二)科室设置




1. 职能科室(7个):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保卫科、财务科、业务管理科、科教管理科、总务设备科。




2. 业务科室(17个):




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免疫规划所、消毒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所、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校卫生所、环境与健康所、健康教育所、信息技术部、基层公共卫生促进部、理化检测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室(二噁英研究室)、病原生物研究所、卫生微生物检测所、毒理研究所、分子流行病研究室、检测服务部。




(三)队伍建设




2016年现有职工283人,在编人员223人,其中博士46人(16.3%)、硕士80人(28.3%);正高69人(24.4%)、副高61人(21.6%)。




(四)经费投入




2006年来,业务专项经费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6年1550万元增长至2016年的6359万元。




(五)硬件投入




 新大楼共有6栋建筑:①综合业务楼(含地下停车室);②后勤服务楼;③理化实验楼(含地下设备用房);④微生物实验楼;⑤毒理实验楼;⑥中心食堂。其他还包括公共开关房、网球场和篮球场。占地近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




现有仪器设备2755台,总资产2.3亿元。5万元以上有491台,其中大型的先进仪器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双聚焦磁式质联用仪、高分辨双聚焦磁式质谱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质谱联用仪、飞行时间质谱仪、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多功能(动物经)口鼻式吸入染毒系统、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日立)、流式细胞仪、HIV耐药检测系统。




四、能力建设




 以1993年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省计量认证)为起点,相继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S)批准的国家实验室认可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并在全国疾病控制系统第一家通过卫生部组织的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项目现场评审。2014年,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




目前,各类认定的检测领域包括食品、化妆品、水质、消毒产品、生物样品、疾病控制、集中空调检测等,12个类别514个参数获国家实验室认可,10个类别330个参数获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9个类别334项参数获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




在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寄生虫疾病、疫苗相关疾病方面具备较强的防控能力,在突发公共卫生处置、实验室检测、疾病及相关危害因素监测与预警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重大传染病防控




 在艾滋病预防控制方面,通过监测全市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因素,组织实施有关艾滋病防治项目的专题调查工作,对各单位初筛阳性标本的确认以及对有关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技术培训、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等方式,提高广大民众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水平,降低艾滋病在吸毒人员、暗娼人群等高危人群中流行率和向一般人群传播扩散速度,遏止艾滋病在我市快速增长势头,将我市人群总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从2001年起,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控制项目,指导各相关单位对HIV感染孕产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网络直报,并指导全市HIV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的预防性用药、喂养方式和随访等综合性干预措施的实施,并应用规范的干预和治疗方法,最大程度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发生。




在乙型肝炎预防和控制方面,有效实施乙肝母婴阻断项目,顺利控制了乙肝传播。2012年9月起全市助产机构对孕产妇免费检测乙肝两对半,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在流感及人禽流感等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方面,通过对当地重大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快速诊断检测和病原体分离培养、鉴定和分析研究,掌握我市流感、人禽流感等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了解其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变异,及早发现变异株,为政府提供流感及人禽流感等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决策依据。




及时掌握和控制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为深圳社会经济建设和居民生命健康服务。




(二)新发传染病控制




2001年以来我市的新发传染病以每年近1种的形式出现,如2001年的首起输入性登革热、2003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的诺如病毒性胃肠炎、2006年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8年的手足口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2年的埃博拉出血热以及2013年的H7N9禽流感等,对于新发传染病疫情,重点开展了不明原因肺炎、霍乱、登革热、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监测工作,积极跟踪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发展,及时实施应对措施。




(三)寄生虫疾病防治




在巩固疟疾、肝吸虫病防治成果的基础上,控制其发病率;开展人群肝吸虫感染的基线调查和深圳市淡水鱼感染肝吸虫囊蚴的流行病学调查;提高居民和学生对疟疾、肝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四)疫苗相关疾病防治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按照国家免疫规定确定的疫苗接种和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做好免疫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现场督导、检查和评估,开展免疫规划相关监测和专题调查研究,参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及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全市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各月90%以上的目标。




进一步推进规范乙肝母婴阻断技术措施,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同时,依托《深圳市妇幼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完善相应功能,目前已实现新生儿接种记录及统计上报信息化管理。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在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参与抗击1985年疟疾暴发、1992年的霍乱流行、2001年疑似生物恐怖性炭疽事件、2003年SARS、2005年甲型H1N1流感及龙岗区横岗伤寒疫情、2006年人禽流感疫情等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处置登革热聚集性疫情、深圳市2011年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死灰复燃的猩红热疫情、日本海啸产生的核危机所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等。




积极处理各类食物中毒事件,包括1996年的特大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事件、“海南有毒豇豆事件”、在香港及珠海等地发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毒蘑菇中毒事件、新发的德国肠出血大肠杆菌O104:H4疫情、罗湖区立新花园生活饮水污染致群体性腹泻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台湾塑化剂事件等。




同时,构建了深圳市疾控系统卫生应急的“一网五库”,组织、培训和筹备了一批卫生应急远程救援队伍。




(六)实验室检测能力




建立6个公共卫生学组和5个公共卫生专业检测技术平台,拥有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分离鉴定、同源性分析,食品安全监控、营养素分析、毒理学评价,环境与健康监测等实验室检测能力。拥有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可从事和开展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实验活动。




(七)疾病及相关危害因素监测与预警




通过覆盖全市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流感及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感染性腹泻监测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有效防控;通过食品污染物与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体系和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加强环境与健康监测;针对深圳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特征,通过深圳市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实施深圳市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预警和干预并倡导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规范健康行为,培养健康心理。




五、实验室建设




(一)现代毒理学实验室




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医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医学优势重点学科。实验室投入资金五千多万元,可针对细胞、基因组、表基因组、蛋白质组及实验动物整体水平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污染物对机体损伤的分子机制与生物标志物及其适应与耐受机制;化学品的毒性评价与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化学污染物检测技术研发及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同时,接受客户委托,对食品、化妆品、消毒剂、一次性卫生用品和化学品等进行毒性检测和安全性评价工作。




主持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研立项课题7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12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25篇,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2篇,主编、主译专著3部,主审教材2部,参编国家统编教材和专著14部。




(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




卫生部首批HIV抗体确认实验室之一,广东省“十二五”艾滋病防治重点学科,深圳市医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投入资金1341万元,配备有流式仪、自动化核酸蛋白提取工作站等大型设备,以实施负责全市艾滋病病毒和相关主要机会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鉴定、分析和确认,艾滋病流行病学监测和疫情处置,治疗药品信息管理,相关技术研究与推广,政策调研等。




承担国家、省市科研立项以及国际合作项目37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技成果奖10项。发表学术论文85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27篇,主编、主译专著3部。




(三)微生物实验室




 国家生物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深圳病原体资源库”,广东省“十二五”医学病原体参比检测和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医学重点实验室。拥有三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一批以高级职称、高学历技术人员为主的专业团队,配备多个国内先进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和近2000万的各类先进仪器设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免疫学、病原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检测研究平台,为全市病原微生物研究和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各类传染病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实验室诊断和参比检验服务。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2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获多项中华医学奖以及省、市科研成果奖励和8项国家专利。近几年来发表SCI论文60多篇,主编专著3项,参编国家统编专著9部。




(四)二噁英检测实验室




国家卫生部二噁英检测专业实验室、深圳市医学重点实验室。配备有气相色谱/高分辨双聚焦磁式质谱联用仪2台,样品自动纯化系统等检测设备,建成了以二噁英类化合物为代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超痕量检测技术平台,可以分析的样品基质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环境样品中垃圾焚烧炉烟道气、空气、飞灰、底泥、土壤、水、化工产品等。主要研究方向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与人体健康关系、POPs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人体健康暴露风险评估等。




 近年来,先后承担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分项目等45余项;获9项中华医学奖以及省、市科研成果奖励及1项发明专利。




(五)理化检测实验室




配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线性离子阱联用仪、液相色谱/ICP-MS联用仪、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等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建立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微量及痕量检测技术平台、化学污染物分析技术平台,开展重金属、微量元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消毒副产物、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绿、丙烯酰胺等400余项检测项目,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和广东省计量认证(CMA)。开展场所、健康相关物品的健康危害因素的风险监测、预警和分析;碘缺乏病、膳食营养素的检验研究工作;水中放射性总α、总β检测。




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4项,参加国标研制20项,获5项省、市科研成果奖励。




(六)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和“广东省特色医学专科”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医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细胞生物学分析、自由基预防医学等平台,以支撑重大疾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的健康效应及地沟油等掺假掺杂食品的基因检测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确保重大疾病相关分子标志检测及分子机制研究的全面开展。研究领域涉及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所致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研究与应用、新发传染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应用基因组学研究等。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多项。




(七)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验评价实验室




在国内同类机构中较早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和广东省计量认证(CMA)的转基因食品危险性评估资质,认可和认证项目69项,包括转基因生物毒性(6项)、致敏性(6项)、抗营养作用(6项)、非预期效应(28项)的检验与评价,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定性(10项)、定量(2项)和溯源(11项)检验。先后承担了对转抗菌肽DB基因辣椒、转抗菌肽CAD基因啤酒酵母、转Bt和SCK基因水稻、抗旱耐冷优质超高产转基因水稻、转抗菌肽CAD基因毕赤酵母的危险性评估。




多年来,主动和持续开展本市人群转基因食品消费量和消费行为的监测及调查。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奖3项。




六、科研教学




(一)科研立项




2002~2016年,中心共获市级以上科研立项46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8项,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2项(参与单位);国家973项目2项(分题负责单位);国家863计划分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牵头1项,参与7项;卫生部课题4项;省级项目63项;市科技项目246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等。




(二)科研成果




2002~2016年获得各级科研成果4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市科技进步奖28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三等奖6项。




(三)教学工作




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发〔2010〕60号文)正式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同济公共卫生研究院;已同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桂林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高校建立教学基地。截止至2016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62名、硕士研究生235名、博士后11名、本科生425名。




七、对外交流




与美国相关机构和大学已建立长期密切合作机制并进行定期访问交流,主要包括: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弗吉尼亚大学(Virginia University)、美国国家CDC和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与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和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已建立长期密切合作机制并进行定期访问交流。




与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已建立长期密切合作机制并进行定期访问交流; 并参与维也纳国际原子能合作项目组的成员进行深度交流。

扫码关注,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