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为养生的好时候,中医认为,人的饮食起居要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使五脏平和。惊蛰节气正处乍暖还寒之际,冷暖空气交替,在健康养生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惊蛰时节该如何养生,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几个小tips,人人争做养生小达人。
惊蛰养生,你需要遵循的4个原则
原则一:夜卧早起去“春困”
惊蛰时节,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上醒来比任何一节气都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春季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可以出去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还有助于消除疲劳,培补阳气。在出门散步活动的时候,可以配合着摩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春季常说“夜卧早起”,这里的夜卧并非指熬夜到凌晨才睡觉。春季时节昼长夜短,等到天黑时候已经较晚了。因此古时的“夜卧”其实是指天黑不久便睡觉,大约现代七点-八点左右。所以“夜卧早起”是提醒人们早睡早起。此外,充足的睡眠也是养肝血最好的方式。
原则二:春捂养阳防疾病
《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也就是推陈出新的意思。
在惊蛰时节随着阳气的生发,肝炎、风疹、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也开始传播起来。此时,人体内部的阳气也最易“受伤”,如果阳气受损,很容易引起胃疼、腹泻等疾病,同时细菌、病毒也变得活跃,各种流行性疾病高发。所以,在这个节气,更应该做好保暖工作,预防感冒,努力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另外,惊蛰时节因为阳气生发,更加要避免经络关节受寒。俗话说“春捂秋冻” 而这个节气的“捂”应特别注意膝关节和足部的保暖。
原则三:饮食清淡多吃梨
中医学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中医讲:"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经。"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令五脏和平。日常饮食要清淡健脾护肝,少酸多甜多吃些水果缓解春燥。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韭菜、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枸杞、蜂蜜等食物;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尽量少喝酒等。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吃梨不仅清火去热,还能滋润心肺,让身体抵抗外界病菌的能力更强,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原则四:初春运动宜适量
经过一个冬季,身体各脏器的功能仍处在比较低的状态,四肢关节、肌肉还处在“苏醒前期”,所以初春的运动只要将身体舒展开就好。
1、多伸懒腰
伸懒腰是最为健康的运动方式,坐办公室的人们可以多做。感觉到疲劳的时候,伸懒腰能够醒神,同时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你排毒。
2、放风筝
不少人的工作都是有双休日的,春季万物复苏,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给人很清新的感觉。这个时候应该适当适当出门走一走,比如说在双休日带上家人或者说约上好友去放风筝。放风筝需要跑动,既能够帮助你活动筋骨,还能够舒发阳气,让你的身体变得强健一些。
另外,放风筝的时候,还能看到自然风景,有助调节心情,释放自己的压力。
3.散步
散步可以说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吃完晚饭去散步,并且散步的时候配合拍拍双手,有助疏通全身的气血,生发阳气,帮助你保健身体。专家认为:健步而行,让腿、背、腹、臀各部位大肌肉群交替收缩和放松,逐步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肺脏得到清洗通畅,身体也逐渐调整好了。
惊蛰节令养生,离不开精神的调养和饮食的调配。在情绪上要忌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饮食上要依据自身的体质,以此来调补阴阳盛衰。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工作,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度过一个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