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眼科研究和医疗领域的医生,林顺潮教授在香港乃至亚太都已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是香港希玛眼科集团主席,也是亚太眼科医学会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亚太眼科医学会首位华人会长、新一届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会长,并曾连续两次被国际知名媒体评选为“世界眼科人物100强”。曾经多次参加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他曾直言:“人大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平台,这也是我想继续参加的原因,希望能够做一个内地和香港的桥梁,医疗为本,服务两地。”
那些年,林顺潮的人大建言之路
迄今为止,林顺潮教授已参加过多次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提出过共26项建议。
作为在眼科医疗一线工作的临床医生,加上多年来亲自运营眼科医院的管理经验,林顺潮教授对于香港和内地的医疗机制有着直观的认识,多年来,他在全国人大代表会上贡献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提案。
一、2013年 ,呼吁医院推行日间手术模式
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林顺潮呼吁通过开展日间手术提高医疗资源效率,减少内地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
日间手术能让患者中午手术,傍晚可以回家。但是日间手术并不是单纯压缩时间,而是要通过手术及麻醉方法的改进,以及快速康复的应用,让患者在24小时内达到出院标准。
他指出“日间手术对于患者来说,不仅能减少住院费用,更能减轻心理压力,因为一般人感觉不用住院就不是大手术,家人也不用特别请假照顾。在香港,90%眼科手术是日间手术。”
事实上,早在2013年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落户内地之时,便启动了日间手术模式,为深圳乃至全国患者提供优质的港式医疗服务。
二、2014年 ,审批的速度应赶上角膜保存时间,激发民营医院活力需要权利下放
“香港的医疗制度是公私两条腿走路”林顺潮解释道,一方面有经济能力的市民透过自己掏腰包或购买商业保险,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私营医院;另一方面则是政府不断补贴低收费的公营医院。将选择权交给患者,既满足了高端个性化医疗需求,也提升了公众医疗的托底水平。”
林顺潮表示,如果国家鼓励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不仅能通过差异化分流公立医院的压力,也能够刺激民营医院的兴起。
此外,林顺潮希望民营医院能得到“权利下放”。就具体事例而言,角膜移植手术在深圳尚未开展,“因为涉及到角膜来源审批的问题,需要广东省好几个部门批准再到深圳,而角膜的保存期只有几天,时间要求很紧迫。”
三、2015年 ,建议实施门诊白内障手术,降低开设眼科医院的门槛
“打造健康中国”重点是深化改革基层医院卫生服务,方便8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
2014年,中国白内障手术量为160万左右,印度650万;角膜移植手术中国5000例,美国10万例。
中国白内障手术量低的原因不是设备也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能够给农民提供做手术的眼科服务太少。
林顺潮教授建议,实施门诊白内障手术,同时降低开设眼科医院门槛,这样有机会出现大量的眼科门诊和医院为8亿农民提供服务,帮助提升白内障手术量。
四、2016年,加强近视的筛查、预防和治疗的工作力度
研究数据显示:高度近视(度数超过600度)引起的并发症(例如黄斑变性等),已成为我国45-59岁工作年龄层双目失明的先进主因。现在中国的近视患者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经超过50%,其中超过5%是高度近视患者。让人担忧的是,高度近视患者数量还在持续增加,预计到2050年,高度近视人群的比重将超过10%。
林顺潮在2016年参加两会时表示,目前高度近视趋于低龄化并且人数持续增长。他希望国家进一步在近视的筛查、预防和治疗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保护好我们及下一代的灵魂之窗。
五、2017年,加大分级诊疗力度,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2017年,我国三甲医院诊疗服务高度集中。据统计,三级医疗机构数量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体数量的7%,却承担着我国46%的诊疗服务,年诊疗量接近13亿人次;相反,大量一级、二级医疗机构及社康中心门可罗雀,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林顺潮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分级诊疗力度,建立医疗新秩序,另一方面还要合理布局医疗资源,提高老百姓正确的“看病观”。同时,还应加大医疗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共享的方式来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不仅如此,在2017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林顺潮还提出了关于加大疾病预防力度,做到防治结合的建议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快医疗扶贫事业发展的建议。
目前,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工作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