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因描述:
(一)1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毒性物质和饮食因素;
3、自身免疫性因素。
(二)2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2、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
3、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
4、自然史。
(三)妊娠糖尿病
1、激素异常;
2、遗传基础;
3、肥胖症。
症状描述:
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 1、多尿 2、多饮 3、多食 4、体重减轻 可有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表现。
检查:
① 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② 尿酮体测定。
③血浆葡萄糖(血糖)测定: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也是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
④ 糖化血红蛋白A1c和糖化血浆蛋白测定。
⑤ 葡萄糖耐量试验。
⑥ 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判定胰岛功能。
⑦ 脂质组分和尿白蛋白排泄率测定:作为判断病情控制情况及饮食和调脂治疗的依据。
⑧ 自身免疫抗体测定:帮助诊断。
诊断与诊别:
诊断:
1、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
2、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126mg/dl)(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无任何热量摄入);或OGTT试验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需重复一次确认,诊断才成立。
鉴别:
本病需与继发性糖尿病、黎明现象和低血糖后高血糖现象鉴别。
预防:
糖尿病的预防,注重三级预防。如果预防及时、合理和牢固,大部分糖尿病是有可能预防或控制的。
(一)一级预防:
避免糖尿病发生。
1、合的理饮食和生活方式。热量过度摄入、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
2、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维持正常体重,坚持运动。 3、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
(二)二级预防:
及早检查并有效治疗糖尿病。 定期检测血糖。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
(三)三级预防:
延缓和(或)防治糖尿病合并症。
并发症:
1、糖尿病视网膜病(DRP);
2、糖尿病肾病;
3、糖尿病神经病变;
4、糖尿病皮肤病变;
5、糖尿病合并感染。
治疗:
(一)糖尿病教育。
(二)饮食治疗:
制定每日总热量、营养素热量分配、制定食谱。
(三)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能够协助血糖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四)口服降糖药治疗:
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非SU促胰岛素分泌剂。
(五)胰岛素治疗:
所有1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应接受胰岛素治疗,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要求终生胰岛素治疗。
(六)胰腺和胰岛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