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喻

刘少喻  主任医师

+ 关注

第一执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开通
评分 :0 预约量 :3 粉丝量 :23
扫码进入医生网络诊室

医生排班

执业点
  • 05/04
    周日
  • 05/05
    周一
  • 05/06
    周二
  • 05/07
    周三
  • 05/08
    周四
  • 05/09
    周五
  • 05/10
    周六
  • 医生擅长
  • 医生简介
  • 医生动态
疾病
颈肩腰腿痛 腰椎病 软组织损伤 滑膜炎 关节炎 颈椎病 脊柱侧弯 骨肿瘤 椎间盘突出症 斜颈

曾留学日本,擅长颈肩腰腿痛、脊柱骨折、脊柱畸形和脊柱脊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颈椎疾患的诊治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尤其对枕颈移行部疾患和颈椎病的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手术水平高,同时在脊柱重建、脊柱微创等领域亦有较高的造诣。每年主刀颈椎手术300余台,紧跟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推动领域进步。1998年以来,率先开展了Magerl+Brooks和Magerl+单副椎板夹治疗寰枢椎脱位,发明了齿状突骨折定位固定系统,设计和开发了颈椎椎板线锯和Ball tip工具和技术,并得以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后路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单侧固定治疗腰椎退变、Smiley face rod固定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失稳症及经颈前路Solis植入固定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自主研发设计了特制门轴咬骨钳、椎板撑开器、椎板掀开器等专用手术器械用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近年来,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颈椎后路椎板单、双开门手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对比及选择,进一步深入探索了椎板开门角度在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手术中的意义,并创新性地应用术中脊髓超声及造影技术实时监测及评估脊髓形态变化及血运情况,首次提出了一系列术中超声评价测量指标用于干预及预测术后脊髓功能康复,先驱性地开展术中超声与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联合应用以发展三维立体的超声影像技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于1980年毕业后开始从事医疗工作,1989年07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获得外科学硕士学位,在脊柱外科领域钻研、耕耘40余年,先后就职于南海舰队医训队(第二护校)、海军四二一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历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主任、骨-显微外科医学部副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副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纪委委员。曾获中山大学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干部、优秀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干部;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德医风标兵和医德医风先进个人;1997年荣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个人三等功一次;2010年被聘为广州亚运会黄埔赛区医疗保障团队总经理,获个人嘉奖和三等功各一次。
曾留学日本,擅长颈肩腰腿痛、脊柱骨折、脊柱畸形和脊柱脊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颈椎疾患的诊治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尤其对枕颈移行部疾患和颈椎病的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手术水平高,同时在脊柱重建、脊柱微创等领域亦有较高的造诣。每年主刀颈椎手术300余台,紧跟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推动领域进步。1998年以来,率先开展了Magerl+Brooks和Magerl+单副椎板夹治疗寰枢椎脱位,发明了齿状突骨折定位固定系统,设计和开发了颈椎椎板线锯和Ball tip工具和技术,并得以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后路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单侧固定治疗腰椎退变、Smiley face rod固定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失稳症及经颈前路Solis植入固定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自主研发设计了特制门轴咬骨钳、椎板撑开器、椎板掀开器等专用手术器械用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近年来,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颈椎后路椎板单、双开门手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对比及选择,进一步深入探索了椎板开门角度在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手术中的意义,并创新性地应用术中脊髓超声及造影技术实时监测及评估脊髓形态变化及血运情况,首次提出了一系列术中超声评价测量指标用于干预及预测术后脊髓功能康复,先驱性地开展术中超声与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联合应用以发展三维立体的超声影像技术。
在多个国家级及省级学术组织任职,曾担任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副主委、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脊柱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创伤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现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脊柱外科工作组委员等学术职务。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多次在Bioactive materials、iScience及骨科Top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主编专著12部,荣获近10项全军、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及基础研究奖项,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多项,获批深圳市医疗卫生系统“三名工程”项目1500万元、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项目200万元及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00万元等重大项目,在研经费近2000万元。始终致力于培养优秀的骨科科研与临床人才,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及硕士研究生13人,其中包括多名港澳台学生及留学生,多名学生荣获“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

更多医生动态请下载健康160APP

扫码关注,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