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上他根据不同慢性肝病的病理特点,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中药药理特性,使治疗更加有针对性,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也丰富和发展了辨病论治的内涵。在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阶段,他强调健脾疏肝,祛湿化瘀,务求逆转纤维化;当肝硬化合并腹水时,他主张培土治水,沟通三焦;而当发展到肝癌时,治在中焦,重视扶正以御邪,而非一味地清热解毒抗癌。这些指导思想在临床上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帮助更多病人重拾健康。
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四批名中医。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在国内最早开展大鼠肝星状细胞的研究,并将中医药研究引入到以肝星状细胞为对象的实验研究中。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株人肝星状细胞株,并以本人姓名拼音首字母命名,LX-2。该细胞株被认为是“慢性肝病的革命性研究,可能导致抗肝纤维化治疗法的诞生”。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肝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肝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二科主任。现任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国家中医药局慢性肝病虚损重点研究室主任;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委员会肝纤维化专业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发现运用于临床诊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在学术上继承发扬“治肝实脾”学说,重视“木克土”的关系和“肝气虚”,运用“健脾益气”治法为主治疗慢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