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多学科门诊,2天解开了2年的心结

陈小可医生 发布于2024-02-03 18:47 阅读量1914

本文由陈小可原创


蔡先生临近退休,每年都有体检,原来都是拍胸片,2年前拍CT, 发现右上肺半实性结节,定期复查,结节从13mm增大到16mm,多方求医,国内顶级医院也都去了,考虑肿瘤可能,但就是下不了决心切除。一方面担心良性病变,白挨一刀;另一方面又担心动了肺,影响肺功能。


这次慕名专程来到中大八院,找到呼吸感染科联合党支部书记、呼吸内镜中心陈小可主任。陈主任详细了解病情,嘱其拷贝历次影像资料数据,对比阅片后,跟蔡先生商量,决定启动肺结节多学科会诊。


这周三,在门诊办的组织下,中大八院肺结节多学科门诊核心专家:胸外科张宜乾主任、影像科周旭辉主任会同陈小可主任,联合会诊讨论,意见一致,建议蔡先生手术切除结节,同时详细告知蔡先生手术的必要性及各种相关事项。蔡先生终于放下各种顾虑,下定决心,不再养虎为患——手术切除!


第二天即安排住院,第三天张宜乾主任亲自主刀,单孔超微创切除病灶+淋巴结清扫,正如术前所料,病理检查为“浸润性腺癌”,还好仍是早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天即拔除胸腔引流管,准备出院。





肺癌死亡率高居肿瘤榜首。以往肺癌患者常在出现症状或做胸片体检发现异常才就诊,以至于75%以上的肺癌被发现时已是晚期,预后差。胸部CT可发现早期肺癌,显著改善预后,已成为肺癌高危人群体检的重要项目之一。


与此同时,由于肺与大气相通,粉尘、病菌进入体内,部分遗留肺内,常形成炎性结节、疤痕,导致做胸部CT发现有肺结节的比率高达50%以上。大多数肺结节为良性炎性结节,不需要特别处理。但部分结节良恶性判断、治疗决策有难度。在多学科诊疗 (MDT) 模式下,多位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分析病情,可为患者制定最优诊疗方案。





Introduction
专家简介



陈小可 主任医师

肺结节多学科门诊牵头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呼吸内镜中心负责人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主任

深圳市优秀医师,福田英才,美国西奈山医学院、法国HOSPITAL NORD呼吸内镜中心访问学者。

擅长肺结节、咳喘、咯血、肺癌、气道狭窄、胸膜疾病诊疗,呼吸机应用及危重症救治。开展华南首例肺结节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冷冻活检术,开通广东省首家呼吸道梗阻急救绿色通道,微创技术快速缓解肺癌或良性气道狭窄所致呼吸困难。多项技术深圳市率先开展:镇静镇痛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肺结节活检术、肺结节切除术前定位术,硬质支气管镜,分叉气道支架、硅酮气道支架植入术,经支气管镜弹簧圈封堵顽固气胸等。
出诊时间:周一、四、六上午,周四下午 



张宜乾 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胸外科主任  学科带头人

张宜乾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技术精湛,尤其擅长肺结节/肺癌及食管癌手术,每年完成单孔胸腔镜下的肺癌微创手术和胸腔镜/纵隔镜下的食管癌微创手术近400台次。他利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结合磁导航技术,只需 2~3cm切口,可精确导航定位肺结节位置,避免血管损伤并保留健康肺组织,实施精准切除,早期肺癌5年随访治愈率近99%。针对转移、多发等不适合手术的肺结节,他擅长在局麻下实行定位穿刺消融术。

张宜乾教授开展食管癌微创手术10余年,微创手术率达95%以上,联合纵隔镜技术,避开胸腔,减少手术对心肺影响,使高龄食管癌患者快速痊愈。

出诊信息:周一全天(3号楼三楼外科门诊 )


周旭辉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放射科主任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教研室主任

周旭辉主任专长于心脏、大血管和呼吸系统放射学诊断,在心脏、大血管的CT/MR诊断、肺部磨玻璃结节的鉴别、早期小肺癌的CT诊断、重症感染的肺部影像学鉴别等领域居于国内先进水平。2011年和2016年参与编写冠状动脉CT应用国内专家共识。兼任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委员会初创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素材提供:中山大学附第八医院呼吸内镜中心 陈小可

整合出品:宣传统战科

编辑:文志烽

初审:佟艳婷

审核:吴景立

审核发布:林伟庭 沈慧勇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