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15例分析

王京医生 发布于2025-10-13 10:00 阅读量5

本文由王京原创

(﹡通讯作者:王京,广东省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皮肤科,邮编518033,

电话:0755-83982222-7225, 电子邮件:jwangray@163.net)

摘要 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又称窝状角质松解症(pitted keratolysis ),是一种由病菌侵犯跖部角质层的慢性皮肤病,引起跖部及趾屈侧面出现散在性环状及点状的浅表剥蚀,有臭味。我们发现本病在亚热带地区并不少见。本文分析的15例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均为爱好运动的学生或工人,喜爱长时间穿运动鞋或胶鞋,脚汗多,数周至数月前出现跖部出现多个散在的环状及点状的浅表剥蚀,边缘绕以深的黑沟,而呈火山口状,常伴多汗,有臭味。病理组织学表现为角质层上部局限性缺损,缺损的基底和壁部可见革兰阳性的球形和丝状细菌,真皮有轻度炎症反应,对红霉素软膏和阿奇霉素治疗反应良好。

关键词 角质松解 跖部 阿奇霉素

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又称窝状角质松解症(pitted keratolysis ),是一种由病菌侵犯跖部角质层的慢性皮肤病,引起跖部及趾屈侧面出现散在性环状及点状的浅表剥蚀,有臭味。本病在我国较少报告,但是我们发现本病在亚热带地区并不少见。我们对两所医院近年来遇到的门诊病例15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广东省某某医院皮肤科和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的15例患者,统计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流行病学史等。 常规查体记录皮疹发病的部位、形态特点、等,常规采取皮肤鳞屑,做真菌学检查,环钻法取病变明显部位皮肤,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部分作了常规细菌培养。确诊后,给阿奇霉素0.5 ,隔日1次,口服。外用红霉素软膏涂患处,日3次,治疗2周。嘱局部保持干燥,13人伴有多汗者,外用5/1000醋酸铅溶液。治疗2周观察治疗效果。进一步随访。

结果:

1 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共15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4例,最小年龄14 岁,最大 48岁。学生5例,体育老师 1例,工人9例,其中6例为建筑工人,2例为食品加工行业工人,1例位环卫工。所有患者都有长时间穿运动鞋和胶鞋的历史。最短病史14天,最长1年。单足发病5例,双足发病10例共累计30只脚。23只脚累及跖部,7只脚有跖部和足趾同时受累。所有人均主诉足部黑点和脱屑,8人有行走和运动疼痛。13人诉足部多汗,伴有明显臭味。(15例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见表1)

典型病例1患者男,24岁,建筑工人,因跖部出现环状黑点伴有臭味、脱屑2月而前来就诊。患者于2月前发现双跖部出现10多个散在的米粒大小的环状黑点,无自觉症状,以后黑点渐增多,融合成片,双足底部亦出现数个黑点,自述双足出汗较多,双足底常处于潮湿状态。既往体健,在深圳打工三年,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无此类病。查体:双跖部及趾下面、足背外缘可见多数散在性环状及点状的浅层剥蚀,直径2-4mm,皮损呈褐色或黑色,边缘绕以深的黑沟,而呈火山口状,对称分布,散在稍有融合,大部分皮损集中于双跖部,皮肤呈黑褐色,患处无炎症。

典型病例2,女性,20岁,工厂工人,来深圳二年,跖部也出现散在的环状及点状的浅层剥蚀,双足多汗,病史在6月左右,病史与病例1大致相同,均未发现有遗传病家族史。2实验室检查结果:

15例患者跖部和足趾脱屑处行真菌镜检,跖部均为阴性。有2例趾缝真菌检查见到菌丝。

环钻活检组织病理:均有角化过度,可见角质层上部局限性缺损,缺损约为角质层厚度的1/3到2/3,缺损的基底和壁部可见革兰阳性的棒状球形和丝状细菌,真皮浅层或浅中层有轻度炎症细胞浸润。

3例患者皮肤表面消毒后刮取皮屑常规普通细菌培养无阳性发现。

3 治疗效果

上述方法治疗2周, 12例皮损显著消退,至完全消退停药。随访半年,2例复发,同样治疗后再次治愈。6例患者仍有多汗,脚臭。

讨论

本病又称窝状角质松解症,以往认为较罕见,是发生在跖部及趾屈侧面角质层的局部侵袭性慢性皮肤病。本病病因未明,曾报告有放线菌,奴卡氏菌属,链丝菌属,有人取病人标本鉴定为棒状杆菌,并以此菌接种于人体皮肤可产生此症1。还有报告证明本病在士兵中与红癣、腋毛癣同时伴发并是由棒状杆菌引起23这次我们报告的病例,部分病例组织学标本观察到角质层缺损处有棒状细菌,支持此报告,但是我们的病例细菌培养均未有致病菌生长,仅在部分病理片上看到较为粗大的短棒状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可能与取材不当和细菌培养方法不同有关。本组患者符合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多为跖部的皮肤角质层发生多数散在性环状及点状的浅表剥蚀,直径约2-4mm,边缘绕以深的黑沟,部分无自觉症状,也有一部分有疼痛感。皮损多位于跖部,对称分布,足趾部位和掌部较少,但也有报告45。组织病理特征为角质层上部局限性缺损,缺损约为角质层厚度的2/3,残存的角质层可见革兰阳性的棒状球形和丝状细菌,真皮层少许炎症细胞浸润。临床工作中,本病应注意与跖部湿疹足癣、掌跖角化病鉴别。湿疹多具有丘疹、水疱、角化、龟裂等特点,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必要时做组织病理检查可有不同表现,即有表皮海绵水肿,炎症表现较明显。足癣则真菌学检查阳性。本组中有2例病人足趾部位真菌检查阳性,但是跖部的损害仍很典型,我们认为是这组病人多汗同时使用胶鞋,应属于本病合并足癣。本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患部温暖潮湿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国内已有过报到6。以往认为本病罕见,但我们发现本病在亚热带地区并不少见。国外曾有作者一次报告病例达53例7。我国报告较少可能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多误诊为足癣或手足多汗有关。我们分析得到的本病特点,还包括患者多为青年人,男性多见,足部多汗,穿运动鞋,从事体力活动或运动,这与国外报告和临床研究结果都近似8。治疗本病时首先应保持局部干燥,同时给予口服和外涂抗生素软膏,效果显著。但是,患者普遍反映红霉素软膏外用后足部黏着,走路湿滑,我们曾观察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效果近似但是也有黏着感。我们认为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尝试使用含红霉素的洗剂治疗,但是洗剂剂型不易吸收,效果有待观察。本病预后好,治疗后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

1 朱学骏,孙建方等译,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下卷,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北京

2 Rho NK, Kim BJ.A corynebacterial triad: Prevalence of erythrasma and trichomycosis axillaris in soldiers with pitted keratolysis.J Am Acad Dermatol. 2008 Feb;58(2 Suppl):S57-8.

3 Blaise G, Nikkels AF, Hermanns-Lê T et al , Corynebacterium-associated skin infections.Int J Dermatol. 2008 Sep;47(9):884-90. Review

4 Shah AS, Kamino H, Prose NS.Painful, plaque-like, pitted keratolysis occurring in childhood.Pediatr Dermatol. 1992 Sep;9(3):251-4.

5 Takama H, Tamada Y, Yokochi K, Ikeya T.Pitted keratolysis: a discussion of two cases in non-weight-bearing areas.Acta Derm Venereol. 1998 May;78(3):225-6.

6 刘瑞英 郭洪春 吕东强 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1例报告 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年4期

7 Takama H, Tamada Y, Yano K, et al. Pitted keratoly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53 cases.Br J Dermatol. 1997 Aug;137(2):282-5.

8.Tuncel AA, Erbagci Z.Prevalence of skin diseases among male adolescent and post-adolescent boarding school students in Turkey.J Dermatol. 2005 Jul;32(7):557-64.

表1 15例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

病例号

性别

年龄

职业

发病时间

部位

多汗

疼痛

真菌

细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4

20

14

36

30

22

25

37

33

16

25

28

22

48

15

建筑工

环卫工

学生

体育教师

食品工人

学生

食品工人

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

学生

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

学生

建筑工

学生

2月

6月

14天

4个月

3个月

7个月

6个月

2个月

1个月

4个月

12个月

2个月

5个月

6个月

1个月

双足跖

双足跖

右足跖

双足跖

双足跖趾

右足跖

双足跖趾

双足跖

右足跖趾

双足跖

双足跖趾

双足跖

左足跖

右足跖

双足跖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图示:

图1,患者的临床表现。上方为病例1,下方为病例2

图2,病理组织学改变:上方位10x5 倍图像,见部分表皮的角质层脱落,真皮浅层少许炎症细胞浸润。下方为10x40高倍镜,残存的角质层有较多棒状的杆菌。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