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颌第三磨牙一般在16岁后才长出来,因为这个年龄段人的生理及心理都接近成熟,而且它是最后萌出的一颗牙,因此取名智齿,有着“智慧到来”的象征。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医学知识的科普,很多人知道“长”出来的智齿需要拔除。
但是对于智齿什么时候拔?能不能提前拔?可能绝大多数朋友也不懂,甚至部分牙医也知之甚少。
一般来说,人类70-80%的人存在下颌第三磨牙(智齿),下颌第三磨牙位于牙列最后方,受到最大的咬合力,对于颞下颌关节的过度负荷起到垂直的咬合支持的作用。随着饮食结构和习惯的改变,人类的进化导致颌骨发育越来越小,第三磨牙(智齿)阻生率越来越高,后磨牙部分不协调的问题被大量提出,第三磨牙也被认为是造成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以及出现磨牙部分的咬合干扰、智齿冠周炎、颌面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等问题。
后牙段不调的问题伴随人的直立脑颅底的弯曲和颌面骨骼的生长发育的变化,限制了颌骨的前后发育,带来了磨牙的萌出空间不足的结果。这种状况使得磨牙部分出现拥挤,此外磨牙为了要发育萌出,将既有的磨牙挤出,引起后方磨牙过度萌出及垂直高度异常,成为了很多咬合不正、前牙开颌及骨性下颌前突的产生的原因。同时使牙齿错合的治疗变得困难和复杂。
因此,对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智齿或有阻生倾向智齿牙胚进行早期预防性拔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和患者认可和接受。
在确定拔牙时机,下颌第三磨牙的牙胚形成期有个特征,全景X线、CBCT照片观察牙冠部的钙化沉积以确定拔牙的时机;如果过早,牙胚会发生残留,或者如果过晚,外科的创伤就比较大,因此,定期地进行X线检查以决定拔牙时机。
由于下颌第三磨牙牙胚形成的平均年龄为8~ 12岁,伴随生长发育第三磨牙的牙胚位置的变化,初期的第三磨牙的牙胚在骨表面形成,随着第三磨牙的萌出,牙槽骨以及下颌升枝前缘部分开始垂直发育,第三磨牙的牙胚相对地向咬合平面面的下方方移动,形成在牙槽骨埋伏的形态。这种变化意味着,第三磨牙的牙胚形成越向前发展,拔除就变得越困难。因此理论上进行早期拔除的最佳年龄为8~9岁。但是考虑此阶段孩子的配合问题及阻生情况不易判断,此阶段临床上拔牙病例比较少见,很多家长也不愿意接受。
所以临床一般等下颌第三磨牙(智齿)发育到第二阶段(12~15岁),通过全景片、CB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评估智齿(牙胚)将来是否能正常萌出,或是否会发生阻生。此阶段孩子基本能配合,智齿拔除相对简单,临床上被以为是最佳时期。
随着正畸医学的发展,正畸医师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些正畸医师在初诊患者后,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有智齿牙胚存在,会建议患者先拔除智齿牙胚,再做正畸治疗,这样既有助于正畸治疗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预防正畸结束后复发。
在12~17 岁人群中,年龄越小,智齿牙胚越靠近颊侧,即年龄越小,智齿牙胚颊侧骨板越薄,舌侧骨板越厚;年龄越小,智齿牙胚离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越远。在智齿牙胚拔除术中,切开翻瓣后,选择偏颊侧牙槽骨开窗,易于找到智齿牙胚,且去骨量少;对于牙根尚未发育或发育不全的牙胚,牙囊尚存在,术中拔除阻力很小,分割智齿牙胚后很容易将其拔除。由于舌侧骨板较厚,术中智齿牙胚掉入舌侧间隙的可能性小;又由于智齿牙胚距离下牙槽神经管距离较远,且拔除阻力小,术中损伤下牙槽神经的风险较低。此外,由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加之这一年龄段患者的特殊体质,术后患者局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等不良反应的症状轻,恢复更快。
总之,智齿牙胚拔除术与成人埋伏阻生智齿拔除术相比较,无论手术难度、手术风险,还是术后不良反应,均相对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