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姐妹在保胎之路上会有这样的经历:前期披荆斩棘战胜了各种艰难,好不容易怀上孕之后,开开心心看到了宝宝的胎芽、胎心,但保胎中又遇到B超提示“宫腔积液”或“绒毛膜下血肿”,这真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绒毛膜下血肿”这样一个疾病,在课本上是找不到的。第9版《妇产科学》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个疾病,但是在临床上观察发现,它的发生率越来越高,2011年国外的专家就已经报道了绒毛膜下血肿的发生率为0.5%~22%。
这个发生率的跨度非常大,为什么呢?因为在不同的人群里面,它的发生率是不一样的。比如有先兆流产、辅助生殖技术妊娠、以及复发性流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绒毛膜下血肿。
那么绒毛膜下血肿需不需要治疗呢?答案非常明确,需要进行治疗。否则,绒毛膜下血肿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会增高。
那么是不是所有出现绒毛膜下血肿的患者,都需要住院治疗呢?不一定,大部分的绒毛膜下血肿其实在门诊也可以得到控制。
今天和姐妹们分享,深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王英兰主任(师承中国著名生殖免疫专家:张建平教授)在临床上对于复发性流产患者在孕期出现“绒毛膜下血肿”治疗成功的案例。
姐妹感谢:“给您鞠个躬,我们一家人都感谢您”
周六清晨,王英兰主任像往常一样来到木棉花坐诊,这时门诊走进来一位体态丰腴的女性:“王主任,我刚坐完月子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来当面谢谢您,多亏保胎时有您在,我才能平平安安生下我的孩子……千言万语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给您鞠个躬,我们一家人都感谢您!”
王主任连忙扶起她一看,这不就是那个反复流产6次、第7次怀孕后,孕期出现绒毛膜下血肿、保胎艰难的小林(化名)吗?
小林(化名),今年31岁,深圳本地居民,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然而求子之路却又异常艰辛:
G1:2012年孕8周未见胎心,稽留流产行清宫术,未做胚胎染色体检查;
G2:2015年孕9周见胎心后,稽留流产行清宫术,胚胎染色体检查提示正常核型;
G3:2017年02月生化妊娠1次;
G4:2017年10月生化妊娠1次;
G5:2018年孕5周,hCG翻倍差,B超见孕囊不见胎心,出现阴道流血后自然流产;
G6:2019年6月生化妊娠1次。
王主任诊断:非典型磷脂抗体综合征
经历了6次不良妊娠史的小林,打听到王英兰主任师承于中国著名生殖免疫.流产诊治专家张建平教授,且每周六都固定在木棉花出诊,这样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不但方便,且诊疗连续性更好。
于是在第7次备孕前,她找到了王英兰主任就诊,初诊时王主任详细地了解了她的病史,按照复发性流产诊治思路为小林完善病因筛查。
异常结果如下:
检查项目 | 检查结果 |
APS/PT-IgM | 33.81 ↑ |
叶酸代谢基因 | CT型 |
Hcy | 10.9 ↑ |
蛋白S | 偏低 |
狼疮四项 | ANA:58 ↑ |
抗ANA抗体谱 | 抗sc1-70抗体弱阳性(+) |
封闭抗体 | 阴性(-) |
CD56+ | 14.00% ↑ |
CD19+ | 14.80% ↑ |
正常结果如下:
检查项目 | 检查结果 |
ACA总抗及抗体定量 | 正常 |
抗β2-GP1抗体总抗及抗体定量 | 正常 |
狼疮抗凝物质 | 正常 |
蛋白C | 正常 |
抗凝血酶Ⅲ | 正常 |
免疫八项 | 正常 |
风湿五项 | 正常 |
血清铁蛋白 | 正常 |
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 | 正常 |
根据小林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王英兰主任给出以下疾病诊断:
1、非典型磷脂抗体综合征;
2、叶酸代谢异常;
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4、易栓症(蛋白S偏低);
5、自身免疫功能紊乱;
6、同种免疫失衡。
针对以上临床疾病诊断,王主任给小林制定了完善的用药方案以及备孕方案:
1、非典型磷脂抗体综合征、叶酸代谢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蛋白S偏低:
嘱口服阿司匹林、甲钴胺及活性叶酸等药物,治疗1~2个月。同时嘱备孕当月监测排卵,若血β-hCG阳性,孕后立即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2、自身免疫功能紊乱:
口服羟氯喹调节免疫治疗;
3、同种免疫失衡: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提示NK细胞、B淋巴细胞均升高,结合其6次自然流产病史,建议口服甲泼尼龙。并嘱备孕当月监测排卵,若血β-hCG阳性,孕后立即使用免疫球蛋白25g静脉滴注。
4、同时王主任建议:
为了提高受孕几率,小林在月经后行B超监测卵泡发育和排卵,同时检测激素水平变化和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和内膜下血流等,必要时予以相应干预。
顺利怀孕:又出现新难题“绒毛膜下血肿”
经过周全的备孕方案,小林终于顺利怀孕并监测hCG值翻倍良好,孕6周遵医嘱做了B超。可喜的是,B超提示“宫内孕6周,可见心管搏动”。
但有问题的是,B超也同时提示“宫腔内见液性暗区40mm × 28mm,考虑为绒毛膜下血肿”。
看到B超报告的小林,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王主任:“主任,我这次怀孕好不容易到了6周,也看到了胎心,但B超照到宫内有个液性暗区,做B超的医生告诉我宫腔里面有些出血,我会不会又要流产呢?我很害怕……”
王英兰主任接过小林的B超报告、仔细地查看着,同时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她的病历记录,解释道:“B超提示的液性暗区,指的是孕囊周围有出血的情况。你先不要担心,有宫腔出血我们就先把阿司匹林停掉,然后再做一些凝血、感染相关的检查以及把某些重要的检查再重新复查一下,找找出血的原因。B超每周都要做,定期监测宝宝生长发育的趋势及宫腔出血的情况。”
王主任科普:“绒毛膜下血肿”定义和病因
1、绒毛膜下血肿的定义:
是指绒毛膜与蜕膜分离出血,血液聚集在绒毛与蜕膜之间,形成血肿,超声表现为宫腔内宫壁和孕囊之间形成的液性暗区。
近年来,在产科人群中其发病率上升,明确诊断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显得十分必要!临床上通过B超检查发现,伴或不伴有先兆流产的临床表现,必要时可以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补充B超的漏诊率。
2、绒毛膜下血肿常见的病因有:
①免疫因素:包括同种免疫失调和自身免疫失调;
②血栓性因素:蜕膜局部的血栓形成,毛细血管阻塞,坏死出血;
③内分泌代谢因素:包括滋养细胞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代谢失调;
④辅助生育技术:药物使用导致高凝状态,卵巢、子宫内膜损伤等;
⑤感染因素:生殖道感染、慢性子宫内膜炎;
⑥子宫因素:异常子宫收缩,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
⑦药物使用:使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
王主任强调:治疗关键在于病因分析并对因治疗
王主任按照绒毛膜下血肿的病因筛查为小林重新完善相关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1、免疫因素:
复查淋巴细胞亚群CD56+ 15%↑,CD4/CD8 :1.88。ANA定量:41↑。治疗上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来调整同种免疫及自身免疫失衡、保护胚胎;
2、凝血因素:
小林复查蛋白S依然偏低、血栓弹力图提示高凝状态、D二聚体:333 ng/L,考虑目前B超宫腔积液范围尚可控,继续抗凝治疗,药物使用上予停依诺肝素钠,改磺达肝癸钠注射;
3、内分泌因素:
小林胰岛素释放试验(OGTT)正常。孕酮值维持在25 ng/mL以上,继续予以口服地屈孕酮片治疗,减轻子宫敏感性即可;
4、感染因素:
小林的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宫颈分泌物行生殖道病原体三项、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均提示正常,目前未有感染征象,暂不予抗生素治疗;
5、药物因素:
因见血已停用阿司匹林;
6、子宫因素:
因小林近期自觉下腹部有坠胀感、子宫敏感,且夜晚频发春梦,子宫收缩可能会加重出血症状,治疗上予间苯三酚解痉、松弛子宫平滑肌来抑制宫缩。
通过王主任缜密的病因排查以及系统的治疗,复查发现B超小林的绒毛膜下血肿没有继续增大。每周复查B超,血肿逐步缩小,至孕12周NT时血肿已经完全消失。
整个孕期,小林在王英兰主任的保驾护航下度过,最终足月生下健康男婴,一家人都高兴坏了!
王英兰主任好孕小结
本次分享的病例存在“易栓须抗凝”及“血肿须止血”的治疗矛盾。
血肿或阴道流血的出现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将所有抗凝药物停用,当机体存在易栓风险及高凝状态时,应当在严密监测凝血功能的基础上,酌情使用抗凝药物,找出抗凝与出血的平衡点并对症治疗。
鉴于此,建议保胎的姐妹们在孕期遇到“绒毛膜下血肿”时不要慌乱,积极找医生寻求帮助,针对出血病因进行全面分析,对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