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慢性盆腔痛是指持续大于3个月的非周期性疼痛。疼痛位于盆腔、脐或以下的前腹壁、腰骶部或臀部。疼痛强度可导致功能障碍或需寻求医疗帮助。
慢性盆腔痛的发生率约占女性人群的3.8~14%。其中:有盆腔炎病史占20%;因慢性盆腔痛行腹腔镜检查的约40%;25~40%的患者因慢性盆腔痛而行子宫切除术。40%的妇女不会因盆腔疼痛而寻求任何医疗帮助。
一、慢性盆腔痛的来源有如下可能
1. 躯体来源:来自盆腔肌肉、韧带、筋膜骨骼,并可牵涉到相应的腹壁皮神经节。疼痛为搏动样痛、刺痛或烧灼痛。
2. 脏器来源:主要来自盆腹腔内的脏器。如泌尿生殖系统或消化系统脏器病变。疼痛类型趋势于分散和更广泛,如放射痛、牵涉痛等。患者通常情情绪化明显。
3. 神经来源:来自损伤的神经、神经纤维异常增生及神经冲动传导异常。表现为麻木、针刺样或电流样的感觉。
4. 妇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子宫肌瘤、盆腔淤血综合征等。
5. 泌尿系统疾病:如间质性膀胱炎、膀胱功能失调、慢性尿道炎。
6. 肌肉骨骼功能障碍:会阴痛、肛提肌综合征、尾骨痛等。
7. 其他:妊娠后松驰的韧带未能很好恢复;内分泌代谢失调;营养不良;心理因素;姿势不良;内脏功能障碍等。
二、盆底肌肉功能状态改变相关的盆腔痛
1. 会阴疼痛:归类为外阴疼痛,包括前庭疼痛和前庭疼痛综合征。
2. 膀胱疼痛:指间质性膀胱炎和膀胱疼痛综合征。
3. 直肠疼痛:肛提肌综合征、肛部疼痛、尾骨痛。
三、肌肉过度活跃性疼痛
1. 缺血性疼痛:肌肉收缩或过度活跃等生理需求增高时发生缺氧、缺血引起的疼痛。缺血可导致中度至重度的深部组织疼痛。常被描述为刺痛、烧灼痛,痛阈降低。
2. 肌筋膜扳机点介导的疼痛:由肌筋膜扳机点介导造成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产生一个牵涉痛和压痛一致的模式,引起肌肉痉挛,即运动功能受限或障碍和植物神经紊乱。其特征为疼痛范围和强度取决于扳机点的激活程度而不是肌肉的大小和位置。扳机点激发痛的诱因包括:过度动动;物理损伤;交感神经控制的紧张心理。类型有两种,即急性扳机点疼痛(具有自发性疼痛或对动动有反应性疼痛)和潜在扳机点疼痛(按压时有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觉)。
四、慢性外阴痛
表现非炎症性的外阴/会阴部的慢性疼痛,或插入阴道疼痛感,或对外阴前庭施加压力感到痛。
慢性外阴道的可能原因如下:
1. 阴道舒缩受限的肌肉伸展性降低,包括外阴、阴道的萎缩、挛缩、瘢疤、异物等。
2. 肛提肌挛缩将阴道将耻骨压迫,以盆底括约肌方式封闭阴道腔,泌尿生殖裂孔缩窄。常见于会阴等手术后,如阴道后壁脱垂、会阴裂伤修补术和会阴侧切口缝合术后。
3. 排泄困难、肛裂。
五、膀胱疼痛综合征
又称为间质性膀胱炎和尿道综合征。以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耻骨联合上加压疼痛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衰弱性状态。表现为社会活动受限;睡眠障碍;工作障碍;人际关系障碍和性问题。
盆底表面肌电显示:盆底骨肉过度活跃、不稳定、应激性疲弱。肌肉过度活跃和肌筋膜改变被认为是该病症状的主要来源。疼痛可随排尿得到缓解,确诊需依赖膀胱镜检查。
六、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俗称:屁眼痛)
表现为:肛提肌综合征和痉挛性肛门疼痛。盆底表面肌电均显示为:静息张力增高,慢肌过度活跃导致肌肉疲劳。
1. 肛提肌综合征:以直肠疼痛为特征,由肛提肌痉挛引起。还包括骨骼创伤引起的尾骨疼痛。
2. 痉挛性肛门直肠疼痛:由肛门括约肌痉挛引起的短暂直肠疼痛。
七、治疗
(一)目标:恢复正常的肌肉功能:
1. 过度活路的肌肉行下调训练(放松)。
2. 疲弱的肌肉行上调训练(强化)。
3. 改善不同肌肉群及纤维类型肌肉收缩时机的协调训练。
(二)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正常的标志:
1. 肌肉静息电压基线下降。
2. 肌肉不稳定性降低。
3. 收缩期振幅增大。
(三)治疗方法
1. 理疗:电刺激、针灸治疗。
2.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镇痛剂、肌松剂、麻醉镇痛药。
3. 手法治疗:穴位按摸。
4. 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康复治疗仪(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效果肯定、无创、易于接受)
5. 盆底肌功能煅炼:凯格尔(Kegel)训练,常作为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后的补充或后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