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一词的由来

叶志中医生 发布于2022-08-15 16:12 阅读量6824

本文由叶志中原创

        “狼疮”的原文是拉丁语lupus,后者是“狼”的意思。广为流行的说法是,许多狼疮患者面颊部位出现的“蝶形斑”与狼的面部外观有些相像,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用这一名称。众所周知,本病的专业名称是狼疮或红斑狼疮。事实上是,任何人也看不出蝶形斑与狼的面部外观有何相似之处,因此,美国著名狼疮专家华莱士就不支持这种说法,而认为二者之联系理由实属不明。狼疮一词是1851年由法国人皮尔·哈兹纳夫(Pierre Cazenave)首先用来描述皮肤疾病表现的一个术语。



          不过,详细记载本病的文献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古希腊波克拉底年代,最有价值的有关狼疮的皮肤病论文是在19世纪中叶由伟大的维也纳医学家菲迪南德·王·赫布拉(Ferdinand von Hebra)及其女婿莫里斯·卡波塞(Moriz kaposi;卡波塞肉瘤也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发表的。在他们的论述中,首先提出该病是内科疾病,不仅仅是损害皮肤,而且还可累及体内脏器到了1895~1903年之间,塞·威廉·欧斯勒(Sir William Osler)才发表了有关红斑狼疮的最早最全面的论文;该学者是于19世纪90年代在约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医院首先建立真正的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制度的奠基者。除了描述患者有全身发热、周身酸痛等症状之外,该学者又清楚地表明,中枢神经、肌肉、肾、肺和心脏系统都能成为患病的部分。



         在病理学鼻祖德国学者维尔啸的积极倡导和德国铁血宰相俾士麦的强有力推动下,病理学得到了飞跃发展并逐渐进人了它的黄金时代。俾士麦曾下令全德国所有的人,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死后都必须接受尸体解剖。20世纪20~30年代,狼疮的病理学首次被详尽的描述,并记载了狼疮是损害肾、心和肺组织的病因。与此同时,对于血液学异常如贫血(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下降)和血小板(关系到血液凝固的血液有形成分)数减少也作了最早的叙述。不过,直到1941年,才出现了狼疮研究的第二次突破;这次突破发生在纽约的蒙特塞雷(Mount Sinai)医院。在该院,保尔·克来帕尔(PaulK-lemperer)博士及其同事依据自己的临床研究,创造了“胶原性疾病”一词。虽然这一名称命名不当(胶原组织在患狼疮疾病时未必受累并且狼疮的损害也绝非仅限于胶原组织),但这一思路的发展则导致了狼疮现代观念的建立:基于患者体内存在抗核抗体和其他众多的自身抗体而被分类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注:历史长河太漫长,本文因篇幅有限,就不在这一 一简述,如有兴趣者,可阅读书籍《解读红斑狼疮》。



          在了解狼疮的定义和狼疮的医学史之后,已清楚地明白红斑狼疮一词系由西方国家命名。狼疮细胞及抗核抗体检查的问世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采用,也使我们明白了人类对这种疾病的研究历程。祖国医学即中医并无红斑狼疮一词,红斑狼疮的“疮”字同祖国医学所说的“疮”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人利用人们对狼疮医学史的无知,打出祖传治“疮”的旗号。有的说自己是十几代中医祖传治“疮”专家,使得很多的红斑狼疮患者上当受骗。有人认为红斑狼疮同中国古代医籍中所形容的一些症状有些相同,如《金匮要略》中的阴阳毒相类似。阴阳毒是这样描述的:“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疼如被杖。”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这段话,就不难发现这与红斑狼疮是不同的概念,没有什么相似联系。还有一些人认为就本病的病名而言,根据本病的斑疹红赤如丹涂之状,形如蝴蝶,名之为“马缨丹”等,又因为红斑狼疮因日光暴晒而诱发或日晒后病情加重,名之为“日晒疮”、“鬼脸疮”等。这种认识实在有些牵强,因为很多的病都会出现这样的症状或因为太阳晒而出现面部斑疹,所以用中药治疗并不是强调我们的祖先曾经对红斑狼疮进行过研究,而应当以科学的态度,通过中医的方法学进行治疗,从中找出一些规律,发挥祖国医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来更好地为狼疮患者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