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质,亦称素质,指任一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由于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区别于其他任何个体的功能形态、代谢类型、精神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等诸方面的相对稳定性的总和。
影响体质的环境因素既有先天受精卵形成后母体的发育环境,也有后天的生活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状态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及疾病等诸多因素,故即使是单卵双胞胎,由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体质上亦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则是指机体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量变过程,这种量变的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则引起体质特征的质的变异,因此,体质是随时间与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动态概念。
古代中外医学家,基于各自不同的观察与实践对体质学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7)则主要按人所表现出的精神情志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希氏据此对人们的精神情志活动作了划分,如表3-1(见上图)。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古代医学,也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体质学说,其特点是:一方面认识到气质因人而异,大体可概括为五类,见表3-2,另一方面,气质是体质的一部分,而且与疾病和季节相关,见表3-3。
体质的形成受多因素影响,故此古代医家对此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兹简介如下:
1.先天母体发育环境影响体质或致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用大量的事实揭示了怀孕时母体的健康状况与胎儿发育额吉出生后体质及疾病发生相关,包括怀孕期间母亲的营养状况、疾病种类及用药治疗情况,精神情志因素等。
2.后天环境因素与体质的关系:人类生活与大自然,因此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一切均对人体体质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中医学说中的“天人合一观”。古代医家,凭借跟踪活体的病人的研究方法,不仅认识到体质的形成与多因素有关,而且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乃至人的寿夭与体质密切相关。
现代自身免疫病的研究,亦从不同角度揭示,一些自身免疫疾病明显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而另一些自身免疫病则主要与后天体质因素减弱相关,有一些则二者兼而有之。如幼年型糖尿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具有发病年龄小且有多种自身抗体存在现象,由此说明禀赋不足与体质易感性和疾病的发作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表现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降低,中医亦用体质虚弱概括,此亦是多种自身免疫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的进步,给衰老的机制提供了新的发现。有研究报告,生物有机体成熟后,随其年龄或月龄的增加,基因组内衰老基因开放,其表达产物可特异性地决定生物个体的寿命,并已从多种动物中找到了衰老基因,如在中华田鼠X染色体上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衰老基因。这一资料,从分子生物学与分子病理学为中医体质虚弱理论提供了试验依据。
(图片来源于《现代自身免疫病学》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