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论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又称骨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和变应性骨关节病。是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性,继而引起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反应性增生的一种最为常见的进行性风湿性疾病。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以负重关节和多动关节发生率较高,如脊椎、髋、膝、指间关节,临床表现包括发展缓慢的关节痛,僵硬,骨节变粗变大,活动受限,严重者可继发滑膜炎。
根据骨关节炎患者是否存在局部的或全身性病因因素,骨关节炎又可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前者系指目前还未找到明显的发病因素,后者多有局部外伤手术、肿瘤、长期慢性关节疾患或先天性骨关节发育不良等病史。
分类:见表14-1:
二、病因
骨关节炎的病因尚未阐明。关节、软骨与骨发生退行性变可能与关节磨损过多,或由于老年退变,也可能与营养或代谢有关。
①受复合显性常染色体基因控制,一般原发性全身性骨关节炎与HLA-A,B8相关,有家族性。
②过重的体重增加负重关节的压力,步行时足跟着地,传于胫骨平台的力量是体重的3倍。
③骨和关节反复磨损、撕裂和轻微反复的创伤有关。
④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如骨质疏松症、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分泌减少、甲亢等。
三、临床表现
骨关节炎主要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60岁以上人群组有骨关节炎表现者超过50%,在另一组调查中发现,Heberden氏结节的发生率在70岁以前少于30%,而在75岁以后达70%以上,Mikkelen等用影像学检查发现,65岁的女性90%有骨关节炎证据,而男性为80%,提示女性多于男性。
据资料统计,美国骨关节炎患者达6千万以上,而因此做髋关节置换术者达30万人。40岁以前很少出现骨关节炎,除非继发于其他因素。
骨关节炎最常受累的关节为髋关节、膝关节、颈椎、腰椎、手和脚的小关节。症状与体征一般多为局限,但每个患者骨关节炎累及的关节部位、数目不同,炎症类型不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有1/3的骨关节炎患者许多年无任何症状,许多以前从无关节不适的患者仅在放射学或者外科手术,尸检时发现骨关节炎的证据,但这些证据多呈局限性病变,处于相对稳定期。
骨关节炎一般发展比较缓慢,疾病早期可在关节活动较多时出现局部关节疼痛、胀痛不适,经休息后可以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在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即可出现症状,尤其夜间痛明显,导致活动受限。由于软骨无神经支配,对疼痛不敏感,疼痛主要由其他关节内和关节周围结构引起。
僵硬也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主诉,可以出现在早晨僵硬,但很少超过30分钟,也可以在固定于同一体位时间过长,如久坐,久站等,变动位置时感关节僵硬。由于冷的刺激可增加神经的敏感性和增加软组织肿胀、受压,骨关节炎患者多数在湿冷条件下关节症状加重,与天气变化及气候变化相关。
还有骨反响(捻发感,或摩擦感)是骨关节炎另一个重要特征。患者也常常有此主诉,特别是关节活动时有骨性弹响。运动时如没有骨反响或摩擦感,通常仅仅提示有滑膜增厚。但运动时产生抵抗感和骨性弹响,提示关节表面不规则,自然出现的骨反响可能与关节软骨损伤有关,但粗糙的,不平的、磨擦似的骨反响则是骨表面赤裸摩擦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