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指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以对称性、进行性和破坏性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最终出现关节畸形,导致不同程度的残废。
一、“病史”
RA的首次描述应归功于AJLandre-Beavais(1772~1840),他在1800年于巴黎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9名妇女患有一种“原发性衰弱型痛风”的疾病,认为与贫穷和衰弱有关(真正痛风是富有与健壮的人),1819年英国的Jean-Martin Charcot对风湿热、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进行了鉴别诊断,并认为这种类风湿关节炎不是罕见病,而且难与上述病变完全鉴别。ABGarrod在1858年首次把这种关节病变称为类风湿关节炎,提示这种关节炎与“风湿性痛风”、“风湿病”从临床、病理上完全不同,1922年英国卫生部正式采纳类风湿关节炎的命名。
1904年JEGoldthwait尝试用放射学标准将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加以区别,1922年FrankBillings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各种局灶慢性感染引起的一种反应,发现了类风湿因子(RF),Ressell和MH Dawson于1928,1932年证实RA与链球菌感染和其他细菌感染有关,均为非特异性现象。1940年EWaaler 发现RA患者血清能凝集免抗羊细胞血清的绵羊红细胞,为此,Ross与CharlesARagan 1948年建立了致敏羊细胞凝集反应的诊断方法,后又改进为乳胶凝集法测定RF。
类风湿关节炎是最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呈世界性分布,以热带较少见,温带、寒带多见;在美国,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为0.3%~15%,而美国的印第安人达5.3%,白种人为0.5%,欧洲人占0.6%~19%,日本人约0.3%~0.6%,我国初步调查为0.32%~0.4%,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约400~500万。女性多发,是男性的3倍,类风湿关节炎可出现在任何年龄(30天~8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女性患者以40~60岁多发。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有关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有对称性的关节肿胀,疼痛,手部小关节受累为主,持续6周以上,伴晨僵超过1h,即可怀疑类风湿关节炎,如有类风湿因子阳性和典型X线表现,类风湿结节等更支持诊断。
美国1958年提出了较全面的一个诊断标准,共11条,具备5条即可确诊(1~5条必须持续6周以上,表10-6)。
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修正标准,目前已为国内、国际上所通用,凡具备4条以上者可以确诊。
但对有些不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须和以下病变鉴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赖特病,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白塞病和肿瘤性关节炎。
三、预后
80年代以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较差,85%以上的患者出现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约60%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部分患者因重症血管炎,肺心脏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感染性疾病引起死亡。随着近10年来的治疗学进展,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缓解率达50%以上、残废率已明显降低,预后较好,但仍有25%~50%的患者因治疗不及时,处理不当,导致关节畸形,约1/3的患者若干年后导致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