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的中医药治疗

叶志中医生 发布于2021-08-09 16:37 阅读量7057

本文由叶志中原创

白塞病以口腔、外阴溃疡,双目干涩、视物昏花或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者,属中医“孤惑病”范畴;以皮疹表现为主者属“猫眼疮”或“雁疮”范畴;以关节肿痛为主者属“痹证”或“鹤膝风”范畴:以腹胀、腹泻、腹痛为主者属“泻泄”范畴。迄今为止,本病已试用过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一,缺乏根治疗法。此处主要介绍以狐惑病为主要表现的白塞病的中医药治疗


13628a39a2126389dd083774f075a41c.jpg


本病临床呈现发作与复发、迁延与缓解的长期缓慢的进行性加剧表现,因此中医临床可按急性活动期、中间恢复期与临床缓解期三期分治。


1.急性活动期

症见口腔粘膜与外阴部溃烂、灼痛、口渴喜饮或渴不多饮、常伴有烦躁不安、低热等全身症状,脉象多滑数或弦数,舌质淡红或黯红,苔薄黄,此属湿热内聚,郁久化火之证,可用导赤散加芦根、滑石等清心降火,导热与湿邪从小便面出。若患者发作源于情志过极,肝经火旺,则大多伴有心烦口苦,肋胁胀痛等,可用丹栀逍遥散琉肝泻火、清热凉血;病变中若出现高热烦渴、大便秘结、腹胀腹痛、血象明显升高、血沉、CRP急剧增高者,属邪热内炽,气分热盛,可用白虎汤合小承气汤清气除热,通腑泻浊。


t01ffa7e9ee1a5cad08.jpg


2.中间恢复期

症见口腔和(或)外阴溃疡好转、发热、便秘、腹胀、腹痛已基本消失、血象、血沉、CRP等开始下降或基本恢复正常。然本病为一种全身性广泛性的小血管炎症性病变,故此期的治疗应是清解余邪、活血化瘀,可用复元活血汤加丹参、枳实等治疗。若余邪较重,低热不退,烦躁不解,可加用柴胡疏肝散。


17961491_182102918000_2.jpg


3.临床缓解期

此期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血象、血沉、CRP等实验检查指标也恢复正常。初发患者或虽多次发作但无重要脏器受累者常无明显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表现,故此期治疗的原则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缓解期与减少复发,可用十全大补丸口服,持续服用1至2年;若有阴阳偏盛表现,当根据阴阳之偏盛偏衰情况,分别以左归丸、右归丸、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且需持续用药1至2年,本病若伴有关节皮肤、肾脏、肠道、神经系统损伤者,或本病后期出现器官功能严重受累者,则当根据情况详细辩证,制定相应的制剂或方药。


t012ccff8753e82aa77.jpg


本病在应用西药激素或(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常可因西药撤减而致病情复发,可根据应用西药后的反应及个体情况予以益气养阴之品配合西药治疗,以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与减少复发,一般可用参芪地黄汤加减。


本病为反复发作性疾病,在无重要脏器损伤阶段,一般预后良好;若反复发作,且累及重要器官功能或进行性加剧,预后较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