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受全国人民爱戴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消息之突然,一时间令许多人不敢置信,为什么身子骨一向硬朗的袁老突然住院、重病去世?
据多家媒体报道,今年3月份袁老在海南三亚杂交水稻基地意外摔倒,引发身体不适,导致多器官衰竭,4月7日转长沙医院住院治疗。我们悲痛之余,也意识到对于老年人摔倒不是一件小事。在我国,摔倒是65岁以上人员外伤死亡的首位原因。
那么为什么老年人摔倒会如此严重?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已经构成了美国一个主要的医疗、经济、社会健康问题,会导致显著的疼痛,功能丧失和死亡率增加。
据统计,全世界50岁以上的人群中,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1/3,男性约为1/5,预计未来30年内,骨质疏松将占到所有骨折病例的一半以上。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大。
骨质疏松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骨量差异80%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骨峰值通常在20~30岁之间达到高峰,之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直至绝经期。此后骨量(主要是骨小梁)每5年会减少2%~3%。除此之外,性腺功能不足、终生钙缺乏、长期酗酒、大量吸烟、制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过量补给甲状腺激素)都会导致骨量丢失加快。
预防和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多个重要药物的面世大大改善了我们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目前面临的挑战是证实哪些病人适合治疗,并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及确保病人长期治疗的依从性。
诊断骨质疏松症并预测发生骨折危险性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骨密度测量。双能X线吸收测量因其高度准确性和精确性而成为目前的金标准,对于诊断低骨量和骨密度测量是必须的,而且对于评估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和检验治疗效果也是一个极好的方法。骨质疏松症的成功治疗必须是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减少可逆性危险因素并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要优先于药物治疗。
虽然没有一些前瞻性对照研究的资料表明体力活动对骨量有益,但负重运动锻炼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却起着辅助作用,它可以维持肌肉块(体积),增加肌肉的强度、协调性和平衡性。对于长期治疗的患者来说,根据全面的身体机能、健康状况及个人爱好制订个体化的锻炼计划是明智的。
那么降低跌倒的可能性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1. 治疗相关性疾病——如痴呆,步态障碍,视力下降,体力下降——都可造成患者跌倒。
2. 减少某些药物的使用——如镇静剂,安定剂及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这些可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3. 调整家中的环境——如移去松散的地毯,安装楼梯扶手及确保充分的照明。
4. 加强对患者易跌危险因素的教育并改善家庭中安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