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肌炎在初发或复发的急性期,由于其表现变异大,因而中医命名有别,以发热、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为主者,属“痹证”或“皮痹”“肌痹”范畴;若全身及头面皮肤红肿而发斑疹,则属“斑疹”范畴;若以头面雍肿、上肢及颈部活动不舒者,则属“大头瘟”范;病变经历一段时间,呈现以对称性肌肉松弛无力、活动困难者,则属“萎证”范畴。中药治疗可根据不同时期的表现,以下列分证为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1.风寒湿型:症见发热恶寒、头身困重、项背拘急、皮肤发斑、斑色鲜红或紫黯、肌肉酸痛、触之加剧、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浮数,治当疏风散寒、除湿通痹,可用羌活胜湿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若患者发热、汗出较多,可去麻黄加白芍、当归等以养血和营。
2.风湿热型:症见恶风发热、肌痛拒按、咽痛、声音嘶哑、皮肤红斑或皮肤起水疱、咳嗽发呛、吞咽困难、烦闷恶心,或有对称性肌肉软弱,舌质鲜红、苔薄黄或黄腻、脉象浮数或滑数而大,治当疏风清热、除湿通痹,可用防风解毒汤合二妙散加减;若以肌肉对称性萎缩而汗出恶风为主者,可在上方中加入牛膝、生黄芪、白芍等止汗敛津、养血和营之品。
3.热毒炽盛型:症见斑疹遍及全身皮肤且色深红或色黯有血瘘怒张、身热烦渴、便秘尿黄、肌肉灼痛、吞咽与呼吸均困难、舌质鲜红或红绛、舌苔黄或黄腻、脉象弦洪滑数,此为热毒充塞肌肤,治当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可用清瘟败毒饮合化斑汤加减;若身热谵语、便秘尿黄,此为热毒内陷,扰乱神明,急当清解热毒、通腑泻实,可用安宫牛黄丸清解血热,加服大承气汤以清泻腑实。
皮肌炎在急性活动期一般病情危重、证候变化快且死亡率高,而中药在临床应用上又极难随机应变地进行加减变化,因此应结合必要的西药与其他支持疗法。
4.中间恢复期:本期见证可由急性活动期经积极治疗转化而成,亦是部分缓慢发病的初发或复发患者的表现,临床可分为如下3型。
(1)瘀湿阻型:证见头身困重、尿浊便溏、关节与肌肉酸痛、下肢为甚,皮肤斑疹,甚至斑疹破溃、流水不止、舌质淡胖、苔色白腻而厚、脉象弦缓或弦滑而无力,治当活血祛痰、化湿利浊,可用丹参、枳实、泽兰、半夏、茯苓、当归、羌活、独活、苡米等为基本药物治疗。此证病因由痰、瘀、湿三者合而为病,故遣方用药时应细辨痰、瘀、湿三者之轻重缓急,若以外湿为主者,除重用羌活、独活、茯苓等祛邪之品外,可加用防风、防己等祛风胜湿之品;若以痰浊为主者则需加入陈皮、瓜萎等祛痰之品,且重用半夏、枳实;若瘀血偏盛于痰湿,则丹参、当归、泽兰需重用、并加用鸡血藤、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之品;湿与痰浊与脾关系密切,即所谓“脾虚生痰”“脾虚生湿”、因此应适当加用健脾之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苍术等。
(2)痰瘀湿热型:症见身热不扬、肌肉灼痛、四肢萎弱不用、面色萎黄或黯红、肌肤灼热、斑疹破溃、流黄粘稠分泌物、舌体胖大、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治宜祛谈活血、清热利湿,可用鸡血藤、海风藤、赤小豆、益母草、丹参、丹皮、黄柏、瓜萎、半夏、苍术、白术等为基本方治疗。此证病因由于痰、瘀、湿、热四者合而为病,因此四者的偏盛及相互关系尤需详辨清楚,且在药物派遣上力争做到君臣佐使,主次分明,偏于痰者可加陈皮、茯苓,偏于瘀者加桃仁、地龙,偏于湿者加萆薢、泽泻,偏于热者加滑石、连翘。
(3)阴津亏耗型:症见五心烦热、颧红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肌肉瘦削、尿黄便干、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光绛无苔、脉象细涩或细弱无力,可用百合固金汤合地黄饮子加减。此证需在肺、胃、肝、肾之亏虚偏重上仔细辨证,偏于肺胃津亏者可在原方基础上加沙参麦冬汤,偏于肝肾阴亏者,可加用一贯煎。
5.临床缓解期:病变进入此阶段,一般症状、体征与实验指标均已恢复正常,因此临床除呈现病后体弱、不胜劳累或肌肉萎弱尚未恢复外,无典型的症状体征可辨,属临床上的“无证可辩”阶段。但此时的中药治疗,又是提高与恢复机体功能、巩固疗效的关键,因此应根据具体患者自患病以来的全部情况及病变演变过程予以详细分析,以求制定出符合每一具体病人情况的治疗方法。一般可用左归丸或右归丸长期服用,坚持半年以上,对恢复机体功能确有帮助。
6.其他疗法:患者若肌肤有斑疹或斑疹破溃流水者,可用桑叶、艾叶、苏叶、银花藤、芒硝等煎水外洗,以清除局部分泌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DM患者还需定期到专科医院看诊,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西药用治疗方案。如对中药不了解者,也可到正规的医院,由中医医生根据患者情况给与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