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弯腰驼背,行走蹒跚,特别是老人家,打一个喷嚏都可能造成骨折,老百姓常说这是骨头“糟”了,其实罪魁祸首就是骨质疏松症。
29岁的张女士,生完孩子后因“腰背痛6个月,加重伴行走困难3个月”就诊。她说从怀孕5月始出现了腰背痛,产后坐完月子,腰痛明显加重。张女士产后坚持哺乳,奶量也非常充足。拍片发现,她的骨密度非常低,其实她得的是典型的妊娠哺乳性骨质疏松。
62岁的陈先生接孙子放学路上不慎摔倒,摔倒时,臀部着地,虽然没怎么用力,却再也站不起来,拍片发现髋部(股骨颈)骨折,髋骨一旦骨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将会长期卧床,致死率非常高。 最后,虽然行了“髋关节置换术”,但是经常髋部疼痛、双下肢麻木,因病情反复加重,其他朋友推荐找到了我这里,经查骨密度和免疫学指标,患了“系统性红斑狼疮”、“重度骨质疏松症”不自知。
在医学上,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主要的危险因素有:肥胖、增龄、严重创伤、家族遗传因素等。
骨质疏松症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时候,就是发生脆性骨折之时。不过,在骨质疏松早期,身体会发出一些提示信号。比如:感觉身高变矮了;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腰背部疼痛、驼背、骨骼畸形等;这些情况均能提示我们健康的骨骼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
而且,从事临床工作几十载发现,骨质疏松症更偏爱女性。有人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5倍!因为人体内的雄激素和雌激素都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可以避免骨量随年龄增长而过快丢失。但女性从更年期开始到绝经后(围绝经期),雌激素出现断崖式的下降,它对骨骼的保护作用随之消失,骨的破坏增加,而男性则没有这段时期,他们的骨量一直是缓慢下降的。除此之外,女性还经历着特殊的妊娠、分娩、哺乳等一系列过程,几乎100%的健康孕妇分娩后会有自身缺钙现象,生育次数越多,生育间隔越短的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越高。
骨质疏松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或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预防骨质疏松需牢记以下四点:
1、 在饮食上:忌肥甘油腻、重视营养。可适当摄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钙。建议中老年人和妊娠、哺乳女性多食用牛奶、蛋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
2、合理的户外运动。运动对于维持正常肌力和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还可以改善机体平衡性,减少跌倒风险。如果身体条件不好,只做力量训练,如腿部带有阻力的屈伸、腰部肌肉锻炼等。
3、 充足日照。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有利于钙吸收!必要时额外补充钙剂。
4、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肥胖者要减肥。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等。
诊断骨质疏松症并预测发生骨折危险性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骨密度测量。 35岁以上人群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常规体检中最好有一次骨密度检查。对于高危险患者常需每半年-1年检查一次。如果确诊骨质疏松,可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药,从而降低骨质疏松风险,促进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