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抗细胞质成分的抗体
(1)抗磷脂抗体
对磷脂起反应,后者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已发现有数种抗磷脂抗体,最重要的是抗心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这种抗体常见于狼疮患者,并且与抗磷脂综合征密切相关。大约1/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具有抗磷脂抗体。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不常出现这种抗体。
(2)抗Ro(SSA)抗体
见于多数干燥综合征病人,后者有眼干、口干和关节炎表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仅25%左右的红斑狼疮病人出现此种抗体。由于这种抗体是极少数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之一,因此,该抗体可诱发新生儿狼疮和先天性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抗Ro抗体能使这种抗体携带者对阳光的敏感性增强。该抗体可出现于几乎所有的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
(3)抗La(SSB)抗体
几乎永远与抗Ro抗体同时存在而极少单独出现。二者同时出现对病人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尤其是易发生肾脏损害。
(4)抗核糖体P抗体
出现于约2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本抗体只能在细胞质内找到。抗核糖体P抗体与狼疮患者的精神行为或精神抑郁相关。
2.作用于细胞的抗体
狼疮患者可有抗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神经细胞抗体。抗红细胞抗体直接作用于红细胞表面。约10%狼疮患者可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后者可能是由于抗红细胞抗体引起了红细胞的破坏所致。这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超敏反应分型中属Ⅱ型超敏反应,因此也被称为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抗嗜中性粒细胞抗体偶可出现于狼疮病人。该抗体作用于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质成分。
抗血小板抗体出现于约15%狼疮患者。该抗体是狼疮患者中大多数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此时血小板数可减少至每1立方毫米低于虽然血小板减少症的其他原因很多,但大多数患者的血小板被IgG覆盖或包裹。换句话说,血小板被抗血小板抗体攻击、破坏是狼疮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抗血小板抗体常同抗磷脂抗体并存。
抗神经细胞抗体同神经细胞膜起反应,作用于神经细胞成分的自身抗体不出现于正常人。如果狼疮患者发生了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神经疾患,那么接近90%的病人可出现这种抗神经元抗体即抗神经细胞抗体。
3.作用于血循环中抗原的抗体
抗原乃是异性物质,细胞对此异物可发生反应。有时,机体可制造抗体以作用于其自身细胞的抗原。当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时,关节腔内滑膜的抗原性物质能诱发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身体还能制造出针对这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抗体即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转过来又引起一系列生物化学物质的释放,从而引起关节和软骨的破坏。约1/3狼疮病人体内有类风湿因子。狼疮时,类风湿因子能加重关节炎,不过,对其他组织如肾脏一般无损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