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来说,红斑狼疮不仅只有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个类型。有时狼疮的自身免疫反应仅限于皮肤,患者的血清抗核抗体检测结果可为阴性。临床上将仅有皮肤损害而没有累及脏器损害的类型称为皮肤型狼疮(最常见的是盘状红斑狼疮)。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慢性皮肤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和急性皮肤红斑狼疮这三种类型吧。
1.慢性皮肤红斑狼疮
(1)盘状红斑狼疮:特点为皮肤持久性盘状红斑,境界清楚,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并有黏着性鳞屑,鳞屑底面有很多刺状角质突起,拴在毛囊口中。在发展过程中,损害中心逐渐出现萎缩、微凹、色素减退,而周围色素沉着。
(2)疣状(肥厚性)红斑狼疮:特点为皮损好发于面部,为非瘙痒性丘疹结节样损害,皮损显著高出皮面,表面可呈疣状,与角化棘疤皮瘤和肥厚性扁平苔藓相似。
(3)冻疮样狼疮:特点是分布于肢端的由微血管受到冷创伤引起的慢性红斑狼疮,分布于指尖、耳轮、小腿、足跟。多见于女性。常发生在面部的盘状狼疮之后,有时可有脏器受累。
(4)狼疮性脂膜炎:为介于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间类型。发生率占狼疮的2%以上。男女都可以发生,主要见于女性。大多为中年人(40~50岁),但少数儿童亦可发生。皮损表现为深部皮下结节或斑块,一个或多个,坚硬。表面皮肤常为皮色或淡红色,或为典型的盘状红斑狼疮。有的结节持续不变,而在其他部位发生新损害,有的逐渐扩大与邻近结节融合成斑块。有的结节可吸收,皮面凹陷;或坏死、溃疡,愈合后留萎缩性疤痕。结节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颊、臀、臂,其次为股、胸部。单侧或两侧分布。
2.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
(1)环-多环型,损害初起为红色水肿性斑,逐渐向外围扩大成环、弧形,邻近的融合成环形或脑回形,边缘红色、隆起,内侧缘覆细小鳞屑,中央消退后留浅灰色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
(2)丘疹鳞屑型(银屑病型):初起为红色丘疹,逐渐扩大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上覆菲薄鳞屑,呈银屑病样或皮疹样,不见毛囊栓塞和粘着性鳞屑。通常出现一种类型的皮损,偶有两种同时存在,约20%病例伴盘状红斑狼疮损害。皮损持续数周或数月消退,可在原处或他处复发,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主要分布于面、颈、躯干上部、上肢伸侧及手足、指趾背。
研究表明,在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病人中约有85%伴光敏感,有时还可有脱发、雷诺氏现象、网状青斑和甲周毛细血管扩张等。除皮损外可并有;关节痛及关节炎,其次为发热、肌痛、浆膜炎。肾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低,病情轻。
3.急性皮肤红斑狼疮
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损。需要指出的是大疱性皮损是其中的一个亚型,又称大疱性狼疮,皮损为单个或多个成簇的水疱或大疱,常广泛分布,好发在暴露部位,瘙痒常不明显。
如果患者只有周身酸痛、疲乏无力、深吸气时胸痛、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肿胀或皮疹,但无内脏器官如心、肺、肾、肝受累及的证据时,那么该病人可能仅有非脏器损害性疾病。临床上大约35%的狼疮患者属于这一范畴。非脏器损害型狼疮患者的预后以及寿命完全正常。在患病的头5年后再发生重要器官损害的可能性则很小。
另一方面,如果病人的心脏、肺、肝或肾被累及,或者有严重的血液学异常,则表明患者患有脏器损害型狼疮。如果这一类患者若不加以治疗,将可能发展成为威胁生命的系统性红斑狼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