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的皮肤表现

叶志中医生 发布于2019-09-12 09:44 阅读量7408

本文由叶志中原创

       血管炎(vasculitis)是指在病理上以血管壁炎症为特征的一组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炎症引起的全身症状以及血管病变所在器官的炎症、缺血改变和功能异常。皮肤血管炎的损害表现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以下将对血管炎的各种皮肤损害表现进行讨论:

       1.斑疹或斑片

       这种皮肤损害的特征是皮肤色泽异常,即由正常的浅黄色或浅红色变为鲜红色、紫红色或白色。损害部位的皮肤不隆起,触摸时不能察觉到这些损害的存在。换句话说,斑疹或斑片是一种可见性而非可触性损害。除了红斑之外,患者也可以出现白斑。红斑是毛细血管扩张或充血引起的,白斑是因皮肤色素脱失(也称为色素脱失斑)所致。色素增多者称为色素斑(色素沉着)。斑疹和斑片的外形相同,二者的区别仅在于损害的范围有别:直径小于10毫米者称为斑疹,大于10毫米者称为斑片。

       2.丘疹或结节

       两者均隆凸于皮肤表现,既可用眼看见,又可用手触到。丘疹或结节都是局限性实质性隆起性损害。丘疹位于表皮或真皮的浅层,形态不一,硬度适中,发生的常见原因是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炎时的结节发生在真皮或皮下组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大小不同:直径小于5毫米者称为丘疹,大于5毫米者称为结节。结节过大且直径超过2~3毫米者称为肿块。

       3.斑块

       皮肤的一部分隆起、增厚,触摸时比结节更硬且无任何弹性,边缘清晰,表面可光滑,亦可粗糙不平。

       4.水疱或大疱

       均为充满液体的水囊样皮肤损害,外观透明或略显混浊。两者均凸出皮肤,触摸时有明显的弹性感觉。水疱和大疱的区别仅在于两者的大小不同,直径小于5毫米者称为水疱,大于5毫米者称为大疱。水疱或大疱的周围可有程度不等的充血和水肿。

       5.脓疱

       脓疱凸出皮肤表面,外观不透明。内含大量变性的、坏死的中性粒细胞(脓球)。脓汁多为浅黄色或乳白色,有时因混含血液而呈红色。脓疱的周边在早期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有明显充血、水肿。脓疱早期局部疼痛严重,成熟后疼痛减轻或消失。

       6.糜烂

       皮肤表层破溃,略呈凹陷状,外观污秽,有少许渗出物覆盖糜烂表面。透过渗出物可看到潮红湿润的创面。糜烂损害深度较浅,因此愈后不留瘢痕。

       7.溃疡

       表皮全部脱落,外观呈较深的凹陷状。溃疡可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黏膜。局部组织有明显的炎症,水肿,组织坏死和脱落。组织脱落后局部有渗出物覆盖,溃疡周边有炎性浸润,硬度较大,界线清晰。

       8.萎缩

       表皮或真皮的厚度变薄,皮肤组织部分丢失。

       9.淤点或紫癜


timg.jpg

       皮肤表面有出血性表现,外观呈红色或暗红色,压之不褪色。直径小于5毫米者为淤点,大于5毫米者为紫癜。紫癜也可称为紫斑。淤点和紫癜都是由于血液渗出血管外引起的。

       10.鳞屑


u=2945773665,3424658305&fm=26&gp=0.jpg

       是脱落的表皮角质或病变组织。在皮肤血管炎时,由于皮肤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或水疱干涸而可发生明显脱屑。鳞屑的大小及薄厚不等,呈白色或浅黄色。

       11.结痂或焦痂

       渗出液干涸凝结而成,底层混有角质细胞或皮肤其他成分,外观干枯,色泽较深或呈浅黑色。

       12.瘢痕

       亦称疤痕,为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表面光滑有弹性。颜色不一,浅红色至苍白色不等。硬度较大,周围边界清晰。

       13.苔藓样改变

       皮纹增厚,纹理加深,表面干燥变粗,类似皮革。有色素沉着,边缘清晰,弹性很差。常由搔抓引起。

       14.网状红斑


01200000027185136324891897734_s.jpg

       是指乳头下和皮肤血管血流异常所致,是皮肤小动脉痉挛引起的。局部加压时在白色背景下呈现紫红色斑点状图形,无痛。狼疮时皮肤血管炎大多数出现在四肢,亦被称为皮肤网状异色症。

       皮肤血管炎是许多风湿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血管炎的形态学多种多样,表现不一。正确识别其皮肤的形态特征能有助于对各种血管炎的鉴别。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