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8年,血管炎首先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并发症而被描述:1例患者的组织学检查有神经滋养血管血管炎的表现。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早期临床资料中,各学者描述的本病典型特征性表现是周围坏疽和多发性单神经炎。本病的其它表现还包括心脏炎、巩膜炎、结节病以及系统性疾病。小血管的血管炎可以单独出现,如表现为指甲边缘或甲皱的轻微病变。这些病变通常被视作为良性损害,但这些良性损害可预示大的动脉疾病即将出现或与之共存。系统性类风湿血管炎(SRV)常发生在一些类风湿因子长期阳性的侵蚀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类风湿关节炎男性患者发生血管炎的危险性要高于女性患者。
在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第一次报道了系统性类风湿血管炎这一疾病。在这一年代,激素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以致有学者推测这种血管炎可能是不恰当的使用了大剂量激素所致。也有报道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好转之后,类风湿血管炎的发病率便随之下降。1988年到1997年间在Norfolk,有学者统计的本病年度发病率为12.5/百万,与以前英国的Bath/Bristol在70年代研究报道的6/百万相比,发病率有所升高。该两份研究所使用的诊断标准相同,但Bath的研究是回顾性的,然而Norwich的研究则是在划定的人群中所作的前瞻性研究。在长达10年关于时间趋势研究中,表明类风湿血管炎随着时间推移而有下降的趋势。然而与之相反的是,原发性坏死性血管炎的发病率则有上升的趋势。
有报道表明,甲皱血管炎的发病率与SRV相似,但很难获得确切的数据,这是因为这种病变容易消失的缘故。如是,所记录的发病率与观察者的认真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类风湿血管炎的发病率变化是否可反映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变化或疾病治疗措施的变化如更多或更早使用甲氨喋呤等免疫抑制剂,还不能明确肯定。一小部分患者中,甲氨喋呤与皮肤血管炎的发生以及结节的形成有关,但一份有对照组的病例研究表明,在接受甲氨喋呤治疗的患者组与未接受甲氨喋呤治疗的患者组二者之间血管炎的发病率相同。
在西班牙,1988年到1997年间,活检证实为类风湿血管炎的年度发病率为6.4/百万。Norwich研究中的分类并没有要求对患者进行活检,因此,该研究中的发病率较高。
血管炎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很慢,目前可利用的研究数据仍较少。可以说,直至现在,这方面还处于资料的记载和积累阶段。分类标准的完善可使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能够观察到血管炎发病率的极为有趣的地域以及时间变化,但当前所见到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来自欧美国家,而欧洲和北美之外的数据则极为稀少。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血管炎发病率比20世纪90年代推测的更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然能对本病的更深刻的了解带来重要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