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蒋顺琬医生 发布于2022-01-25 12:31 阅读量1938

本文由蒋顺琬原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困扰许多患者的腰椎疾病。它多发生在第4-5腰椎和第5-第1骶椎,通常表现为神经根症状,如坐骨神经痛。它是由一个或多个脊神经根受压引起的,背部或腿部放射状刺痛、灼烧和麻木感。



治疗LDH有许多手术方法,手术的类型取决于髓核突出的程度、类型、症状和外科医生的偏好。手术目的是通过腰椎间盘切除或融合解除髓核对神经的压迫。肥胖、吸烟、性别、BMI、糖尿病、重体力劳力、纤维环撕裂口的大小以及脊柱既往手术类型等因素均与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相关性。


随着成像技术不断进步,对于退化性椎间盘疾病的外科治疗已经从传统开放脊柱外科手术发展到微创性脊柱外科手术,在核磁的辅助下,医生确定退化的椎间盘位置,制定合适的微创手术方式。


LDH 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


①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6~12周,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反复发作;


②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剧烈,或患者处于强迫体位,影响工作或生活;


③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


广泛的椎间盘突出和多节段椎间盘钙化、神经根病变、脊柱侧凸为手术禁忌。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开放性手术、微创手术等。开放性手术是相对微创而言,手术所采取的途径又分为:经后路(正后背)和经腹膜后,其中后一种不作为首选和常规推荐。


微创手术包括经皮穿刺介入手术、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四种。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有其适用范围,在操作难度、手术风险和获益上也各有优劣。采取哪种术式,会受到医生习惯患者的疾病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


脊柱微创手术真正的精髓在于在达到同样治疗目的时,手术入路的相关损伤减小。开放脊柱手术多需要剥离肌肉、损伤韧带,而脊柱微创手术则通过经皮穿刺技术、经肌肉间隙入路等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微创治疗,主要包括椎间盘切除术和椎间融合术。显微椎间盘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的金标准。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椎旁肌损伤小、功能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等多重优点,是典型的微创椎间盘切除手术之一。


在局部麻醉下切除受累椎间盘,可避免切除椎板、破坏椎旁肌肉和韧带,较少影响椎管,可防止术后节段不稳定和滑脱。


微创手术术后2-3个月,患者可适度增加活动量,但是腰部不能负重,不弯腰、不久坐,宁站勿坐。尽可能减轻椎间盘压力,促进纤维环修复。


皮内缝合无需拆线,但皮肤愈合需要2周时间,因此术后14天内伤口禁忌沾水弄湿,防止伤口感染。



一般建议在手术后2-3个月,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些身体功能的锻炼。具体到每一位患者,可以根据恢复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锻炼。


随着新仪器和成像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通过显微镜或内镜技术获得对椎间盘的直接视觉化,具有组织创伤小、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费用低、住院时间缩短、康复速度加快等优势。


这是微创手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过去的几年中,外科手术方法的变化,成像技术的扩大,生物材料的进步,基因疗法、新仪器以及组织工程的应用,都影响着脊柱的疾病和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微创性脊柱外科手术技术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使手术操作标准化,术后评价标准化,并向智能化机器人方向发展。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