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无小事,踝关节需要关爱

蒋顺琬医生 发布于2022-01-25 12:23 阅读量1913

本文由蒋顺琬原创

我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踝关节。上邻胫骨和腓骨,下接距骨、跟骨、舟状骨和跗骨。我有最坚强的内侧副韧带,外侧有距腓前、跟腓和距腓后韧带,中间有胫腓联合韧带和骨间膜,是关节中当之无愧的“团宠”。我可以完成屈伸、内翻、外翻和收展等多方向的动作。


由于我特有的解剖结构,当人们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时,踝关节处于跖屈位,若遭受内翻或外翻暴力,使踝部韧带过度牵拉,随即出现软骨面损伤、滑膜肿胀、周围韧带断裂,皮肤肿胀淤青等症状。


image.png


由于我的内侧韧带相对外侧更为强壮,因此崴脚的大部分情况是侧方暴力导致的外侧副韧带损伤。崴脚后,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肿胀和皮下瘀斑,我的活动将加重关节的疼痛。如果早期处理不当或不注意制动,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仅会给以后的运动带来极大困扰,还会留下踝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


外侧韧带的扭伤常见于需要爆发力跳跃或奔跑的体育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和橄榄球。累及内侧韧带的内踝扭伤少见。复发性足踝扭伤由机械性或功能性不稳引起。机械性不稳多由于韧带松弛不能达到稳定。功能性不稳多由于神经肌肉缺陷导致平衡受损。



我的扭伤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级别:


Ⅰ级扭伤:韧带轻度拉伸,存在微小撕裂。关节有轻度肿胀和压痛。检查中无关节不稳,患者能够负重和行走,只伴轻微疼痛。


Ⅱ级扭伤:涉及韧带不完全撕裂。有中度疼痛、肿胀、压痛和淤斑。检查可见轻至中度关节不稳、关节活动度受到一定限制,且有功能损失。负重和行走时疼痛。


Ⅲ级扭伤:韧带完全撕裂,有重度疼痛、肿胀、压痛和淤斑。检查可见明显的机械性关节不稳,以及严重的功能和活动度下降。患者不能负重和行走。



也许有人认为,“崴脚”都是小事,只需要休息几天就好了。其实不然,作为全身最重要的关节之一,我需要更多的关爱。对于Ⅰ级扭伤和部分Ⅱ级扭伤,只要在损伤后的1周内好好休息,利用支具或者护踝保护关节,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开始关节活动和肌肉的力量训练,数周后,我就能满血复活啦。


急性简单损伤可以遵循RICE和POLICE原则:


RICE原则休息(R-rest):


停止活动冰敷(I-ice):减轻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抑制肿胀。每次10-20分钟,>3次/天。


加压(C-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包裹受伤的踝关节,适当加压,以减轻肿胀。


抬高(E-elevation):将受伤的踝关节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减轻肿胀。



POLICE原则


保护(P-protect):及时休息,避免受伤下肢负重;并尽可能置于中立位,用简单的支具进行包扎固定,以免加重伤情。


适当负重(OL-optimal loading):扭伤后数天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并给予适当的负重,可以促使我更快恢复。


冰敷(I-ice):在软组织损伤较明显处冰敷或冷敷,每次10-20分钟,每2-3小时可以重复一次。


加压包扎(C-compression):通过包扎实现伤处的制动,注意包扎松紧程度适中,避免阻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E-elevation):将伤侧下肢抬高,平卧时稍高于心脏水平即可。减少软组织内出血和损伤部位的组织液渗出,有利于减轻组织肿胀。



对于较严重的Ⅱ级扭伤和Ⅲ级扭伤,在明确韧带的完全撕裂之后,需经过绷带、支具、石膏固定等治疗。若仍无法正常行走和运动,或是活动中仍容易崴脚,可能产生踝关节不稳定,需要进行韧带修复重建手术。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