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胆囊息肉样病变

熊益群医生 发布于2025-02-25 17:36 阅读量662

本文由熊益群原创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定期健康体检意识的加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尽管大家对胆囊息肉这个病名不陌生,但它究竟为何物?是良性,还是恶性?如何预防?如何治疗?大多数人还是知之甚少。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胆囊壁在胆固醇代谢紊乱、胆囊慢性炎症与结石以及炎性息肉甚至腺瘤细胞恶性增殖等因素的单一或集中影响下,形成的胆囊腔内息肉向胆囊壁内生长病变的现象。胆囊息肉可能多发也可能单发,具有转变为胆囊癌的可能。

  胆囊息肉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①胆固醇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 由胆固醇沉积在胆囊壁内形成,这些息肉通常是良性的;②炎症性息肉:这种类型的息肉是由胆囊炎症导致的;③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由胆囊黏膜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的肿瘤;④癌性息肉:虽然罕见,但一些息肉可能是恶性的,或者有转变成胆囊癌的潜力。 

  胆囊息肉样病变需要手术吗?

  目前共识推荐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手术的指证和时机为:

  ①息肉的大小:最大径>10mm或者影像学检测测及血流,应行胆囊切除术;②息肉的数量和生长速度:多个息肉或显示出明显生长趋势的息肉可能需要手术, 因为这可能增加恶变的风险;③息肉的性质:通过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若怀疑息肉可能是恶性的,或者其性质无法通过非侵入性方法明确诊断,手术可能是必要的;④对于未测及血流的6-9mm或者最大径小于5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可每半年定期复查。

  2021版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指出,胆固醇息肉占全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80%以上,胆固醇息肉不同于其他类型胆囊息肉,非常少的研究有报道胆固醇息肉存在恶变倾向。

  因此,也有观点认为:既往存在不少研究报道胆固醇息肉形成的高危因素同代谢因素相关,如较高的BMI、高血糖、较高的LDL水平、较低的HDL水平、较高的总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那么可以通过避免或改善这些因素有可能避免胆固醇息肉的发生或阻止其进展,从而避免手术带来的创伤。

  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无症状,可以不用手术,定期监测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是可行的管理方法,如注意预防和减轻高血脂、糖尿病、胆结石、胆囊炎的发生和发展,日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健康饮食:①减少脂肪摄入:高脂饮食会增加胆囊的负担,可能导致胆囊疾病。尽量选择低 脂肪的食物;②增加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健康,预防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和 全谷物:③保持水分: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消化,减少胆结石的风险。

  (2)适量运动:规律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维持健康的体重,减少胆囊疾病的风险。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

  (3)避免快速减肥:快速减肥可能导致胆囊中胆汁成分失衡,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4)定期健康检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腹部超声波, 以监测胆囊息肉的大小和数量。这有助于及早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

  (5)戒烟限酒:吸烟和过度饮酒都会对胆囊和整个消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限制酒精摄入并戒烟,可以帮助维持胆囊和整体健康。

  中医认识:

  《东医宝鉴》曰:“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主司疏泄,升清降浊,调节分泌胆汁,调畅胆腑气机,肝之精气汇聚于胆腑之中化生为胆汁,胆藏精汁,藏而不泄,当机体进食时则流入肠腔以助消化。若肝胆疏泄气机失调,胆汁不能正常生成和排泌,脾胃升降紊乱,临床可见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胆结石或胆囊息肉等病变。

  可见胆囊息肉的产生,责之于中土(脾)亏虚,斡旋失司,肝气升发不畅,胆气肃降不能,或阳虚血陷而凝瘀,日久痰瘀等病理产物积聚于胆腑。故疏肝利胆,健脾化痰,活血祛瘀为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常用方法。当然,各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经验,治疗也有各自的特色。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