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胆囊结石,并伴发慢性胆囊炎。在中国,该病发病率为10%,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中两广和川藏地区发病率较高。
胆囊结石患者常见胆绞痛、上腹痛及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胀、恶心、大便伴泡沫和腐臭味等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其并发症包括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等。此外,大龄(> 50岁),尤其女性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较大,需要提早预防意外胆囊癌的发生。
胆囊结石共计有三种类型,首先是胆固醇类结石,包括纯胆固醇结石(结石中胆固醇含量超过90%)和混合性结石(胆固醇含量超过70%),其次是胆色素类结石及其他结石,这类结石的主要成分多为碳酸钙或磷酸钙。在我国的胆囊结石患者中,占比最多的是纯胆固醇结石,约有70%。慢性胆囊炎是因为胆囊结石致使的胆囊慢性炎症,又或者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所致。
胆囊结石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晰,病因复杂,与雌激素、过度肥胖、血糖调节异常、高蛋白及高脂饮食、外科术后长期肠外营养、胃大部分切除术、肠道菌群的调节、胆囊形态等多种影响因素具有相关性。
具体到日常,其发生与我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纤维饮食,肥胖,习惯久坐、缺乏运动,不吃早餐等等。
了解了结石的主要成分,又知道其引起的危险因素,因此,日常预防措施也就相对明了:按时吃早餐,避免过饱饮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增加运动,多吃水果、坚果等,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杜绝胆囊结石的发生。
胆囊结石的治疗,包括内科和外科两种选择。临床上患者最关心和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手术?
胆囊切除术现今仍是许多医院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案,适应症包括胆绞痛反复发作的胆囊结石患者、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患者以及部分无症状胆囊结石:结石数量较多或结石直径≥2cm、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胆囊壁增厚>3mm、胆囊息肉>1cm 等状况的患者。切除术从其发展阶段可分为 3种: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借助多种内窥镜技术及辅助手段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不过手术治疗,不排除伴随并发症的出现,或者术后出现腹胀,或上腹部不适,也极有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形,等等,这也正是患者担忧的地方。
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建议随访观察,不推荐预防性胆囊切除。也即是说无手术适应症,或胆结石早期者,皆可选择内科治疗,定期复查。对胆囊切开取石后采用中西药物防石,也能取得较理想的远期疗效。
本病属中医学“胆胀”、“胁痛”、“黄疸”等病范畴,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认为胆汁是“肝之余气,溢之于胆,积聚而成”。《灵枢.经脉》指出:“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側……。”《伤寒论.太阳病篇》,称之为“结胸症”。一般认为其多因情志郁结、暴饮暴食、感染等致肝胆疏泄失常,湿热内阻,浓毒内攻发生,与气滞、血瘀、痰、湿、食滞等有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兼以疏肝利胆溶石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