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从肠道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NAFLD是如何发生的。
NAFLD 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胰岛素抵抗、基因易感、环境、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有关。
学术界现存的假说观点可于一定程度上解释说明 NAFLD 的发生原因及病理演化过程。
“二次打击”假说:认为一些代谢性疾病伴随的胰岛素抵抗(IR)为 NAFLD 主要启动因素,由于血中胰岛素浓度增加,外周脂肪组织加速分解释放使血中游离脂肪酸(FFA)增加,肝脏摄取大量 FFA 转化成甘油三酯(TG),同时大量的 FFA 又导致肝细胞运出甘油三酯能力下降并为脂质过氧化提供反应基质,此为一次打击。在此基础上已经沉积大量脂质的肝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导致炎症介质的产生,发展成脂肪性肝炎,形成炎症-损伤恶性循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为二次打击。
简单说就是肝脏形成TG增加,而肝细胞运出TG能力下降,由于沉积大量脂质,炎症介质产生,导致肝组织损伤,加重脂肪堆积,从而发展为脂肪肝。
不过, IR 与 NAFLD 两者的因果关系仍旧存在争议。
“多重打击模型”:在胰岛素抵抗为初次打击的基础上, NAFLD 的发生可能还与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肝-肠轴功能障碍,以及果糖为主的糖类食物摄入过多、遗传因素相关。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菌群失调造成的影响成为 NAFLD 发生机制研究的近年又一热点。
当肠道菌群紊乱或肠道屏障受损时,大量的细菌和内毒素可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激活肝脏免疫系统,释放炎性因子,产生炎症反应,损伤肝细胞。 NALFD 患者可能会伴随肠道菌群失调而提高肠壁通透性,大量细菌、毒素能够更加轻易进入肝并使肝内炎症因子增多,如小肠血管生成素样蛋白的分泌可受肠道菌群的影响,使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增强,增加肝脏的脂肪贮积,促使了 NAFLD 的发生。
说到这里,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从肠道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吧,其目的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免使肠道屏障受损,从而阻断细菌和内毒素等有害物质透过肠道进入肝脏,发生 NALFD。
进而也不难理解中医处方里经常会见到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理气药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