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属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非医师切勿使用文中方剂。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疑难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常规的止痛剂(卡马西平)对于缠绵难愈的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一般,即使有效也产生依赖性,难以撤药,远期疗效不稳定。患者迫切就诊的主要症状就是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对于患者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止痛。寻求起效快,远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急需的。
我在临床中体会到中医药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是稳定的,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优于西药。除非顽固性的患病时间很长难以撤药的患者,一般不用西药完全用中药治疗。临床已经积累很多病案,今将来深工作治愈的第一例三叉神经痛记载如下,以后陆续整理。
黄女士,女,32岁,深圳莲塘。
2006年11月6日 初诊。
【现病史】左侧颜面发作性疼痛四个月余。
病始于2006年6月25日,晨起洗脸时感觉左侧面部麻木,稍事即消失,身体素来健康并未在意。连续五天不仅清晨洗脸出现麻木,同时伴有闪电样疼痛,而且白天咀嚼食物上下牙齿也会出现。6月30日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检查未见异常,建议神经科就诊。7月1日神经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0.1,日三次口服,配合神经营养剂,疼痛症状得以暂时缓解。几日后疼痛如初,并逐渐加重,由左侧上下颌波及到左颧部,平时洗脸、刷牙、漱口即可诱发,甚者触碰不得。疼时如电击样,烧灼样,闪电样、抽掣样、刀割样,心里很恐惧,饮食艰难,彻夜难眠,卡马西平的药量逐渐增加至每日8片,疼痛也难缓解,呈持续状。辗转多家医院无效,医生建议手术,因惧怕开刀而选择针灸以缓解疼痛。
【刻诊】左侧面颊痛如刀割、烧灼、电击样四个月余。痛苦面容,不能大声讲话,不能进食咀嚼,每日流食慢慢吞服。就诊时可见疼痛部位的肌肉抽搐,不能触碰,白天发作频繁,夜晚缓解。伴有头晕,便干,舌质红,苔簿,脉沉细。相关检查未见异常改变。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医案】该患疼痛部位分布左侧牙齿部位,隶属阳明,症舌脉合参考虑阳明经火盛,治以清解阳明之热,清胃散加减。针合谷、内庭以缓急。
生石膏75 知母25 当归20 生地15
丹皮15 黄连10 羌活10 升麻10
炙甘草5 三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9日 二诊
三剂药后疼痛稍有缓解,仍难以忍耐。以风火扰及清空,川芎茶调散治之。
川芎15 荆芥15 防风15 细辛5
白芷15 薄荷20 羌活15 白芍20
当归20 菊花20 炙甘草10
五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14日 三诊。
上方后疼痛渐缓,疼痛部位可以触碰,舌脉如前。再进五剂。
2006年11月20日 四诊。
上方未服完,疼痛如初,上述治疗只是蜻蜓点水,未触及根本。细究之,虽为火邪但非实火乃虚火,是肾中相火循阳明经扰及头部所致。又白天发作频繁,夜晚缓解可知阴亏之象,此乃肾水亏,水浅不养龙,龙雷之火上攻于头。治以滋水潜龙,引火归元之法。傅山引火汤加减。
熟地80 砂仁10 巴戟30 茯苓15
天冬30 麦冬30 白芍80 五味子10
细辛5 全虫10 蜈蚣1条 炙甘草30
三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24日五诊。
上方一剂知,三剂服完疼痛明显缓解,已无放电样抽搐疼痛,可触碰轻微咀嚼,自述几个月来从未有过的幸福感。依前方再进五剂,并嘱其逐渐减服卡马西平的药量。
2006年11月30日六诊。
本次来诊自觉左侧颧部、下颌痛微、有木感,触碰、咀嚼、刷牙已无大碍。原方稍事加减:熟地30山茱萸15茯苓20枸杞子20巴戟20菟丝子20麦冬15五味子10肉桂10川楝15当归15炙甘草10 再服三周而痊愈,追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
三叉神经痛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疼”,止痛是首要的,有卡马西平尚可支持。最难的是稳定疗效不反复,所以临床上对于长期口服卡马西平减药是一大问题。中医药能够做到止痛,又具有稳定疗效其中内核值得斟酌。
1、辩证要准确。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依据发病症状临床各家多从风、火、痰、瘀等证交杂论治,或可取效一时,但常反复发作,临床颇为棘手。本案初期治疗既是如此。寻找切合本病的精准病机实为关键。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雷头风”的病名来表述更为贴切。其核心的辩证要点:①来势暴急,顷刻突变。②交节病作,遇阳则动。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此为肾水亏。反之则为肾阳虚衰。这与阳气一日二十四小时的变化规律有关。依其病势的变化,无非阴阳两端。其基本证型:水浅不养龙(阴虚);水寒不藏龙(阳虚)。临床上往往根据这一点就可以辩阴阳,这一点尤为重要。以上两点也是该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掌握此两点,再配合其它临床要点,确可执简驽繁,辩证也不失准确
2、用药要精当。
中医临床取效关键在于明确的辩证和精当的用药。有时辩证虽正确,但疗效不理想,其故就在用药之当否。诚如熟读兵书,不善用兵,甚者抱薪救火,反添其乱。引火归原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从治法。《内经》云“甚者从之。”本文遵从傅山引火汤加减,治以大剂滋水,引火归原,倒龙归海,佐以酸甘柔肝缓急之法。总观全方,配伍严谨,切中病机,所以临床取效快!
3、药量要中病。
中医临床取效的关键除了中药相互之间的配伍之外,药量的大小变化亦很关键,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上之说。本人早期治疗该病也曾应用滋水潜阳之品,但起效平平,病情如故。后续临证表明,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鹄。非重剂猛药不能缚住苍龙,导龙归海。三叉神经痛最难以忍受的症状就是疼痛,呈闪电、抽掣样,尤其用止痛剂(卡马西平)难以控制时,一般的中药剂量难以奏效,所以必用重剂,方能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