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属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非医师切勿使用文中方剂。
偏头痛临床症状多变,现代医学对此病的治疗方法规范,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来控制此病的复发。中医治疗偏头痛以辨证论治,突出个性化治疗,临床疗效稳定。
既往记载的偏头痛医案多从阴虚、阳虚、少阳证辨证论治,本例偏头痛是一例典型的阳明经热案例,值得斟酌。
曹X,男,38岁,职员,深圳福田。
2012年3月15日 初诊。
【现病史】 该患20岁时,即患头痛,发时前额胀痛,持续几小时方缓解,痛甚不能上学、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即出现。每于劳作或休息不佳而诱发,近一年发作的频率逐渐增加,平均每周发作一次。多处治疗考虑偏头痛,难以根治,反复出现,十几年来经常以止痛药维持。
近一周前额胀痛频繁出现。发时前额胀痛,二目外脱感,流泪,虚汗,头昏欲寐,哈欠频作,甚者伴有恶心呕吐。每次持续一天休息后方缓解。头CT反复检查未见异常。经朋友推荐来此延医。
【刻诊】 前额胀痛一周。二目外脱感,流泪,虚汗,头昏欲寐,哈欠频作。甚者伴有恶心呕吐。食纳二便可,舌质淡苔薄脉沉缓。印诊:偏头痛(雷头风)。
【医案】
葛根30 黄芩15 黄连5 白术15
茯苓20 山药15 半夏15 天麻15
枳壳15 炙甘草10
七剂水煎服。
2012年4月18日 二诊
上方后,额头胀痛明显缓解,伴发症状全部缓解,舌脉如前。上方减枳壳,加钩藤20、生牡蛎30,七剂水煎服。
2012年5月5日 今日陪母亲就诊,告知多年病已痊愈!
【按】
该患因当日应诊多,未写医案,补述体会权当医案。
偏头痛依中医内科教材应归到头痛病的范畴,辨治无非外感内伤……,临证用之,犹显不足,通过本例医案,就头痛的辨治体会如下:
1、表证并非仅限足太阳膀胱
我们对表证的认识多是从《伤寒论》开始。在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及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中,曾强调了诸疼痛:“头项强痛”“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由此告诉我们太阳表证,邪气所犯的部位是足太阳膀胱经所过,所以后世多数认为外来邪气犯表多现足太阳膀胱经症候。
实际并非如此,只是我们忽略了临床上并不只是足太阳膀胱经承受外来邪气,足阳明胃经也受邪。
我们在临床经常见到感冒的的患者,也常见前额、太阳部位头痛。这本是足阳明胃经所过,也是外感邪气的症候。实际在《伤寒论》48条有过此方面的阐述,由于文字少,夹杂在大段的经文中,并未引起后人的重视。
48条:“……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此条经文中的“面色缘缘正赤”实际就是邪气犯阳明经所见,只是症状少,不够充分全面。
如果说48条仅从症状上做一简单的描述,那么,以下两条经文则从证治方面阐述了阳明经感受外邪的有力佐证。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上两条经文所论“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指太阳、阳明经表同时受邪。因感邪轻重不同,病变有所侧重,所以证治也有所不同。太阳病证偏重的,可用麻黄汤;若以阳明经邪为重的,就用葛根汤。
以上所言,充分说明外感表证,邪气所犯病变部位不仅限于足太阳膀胱经。临证之时还要高度重视头部的足阳明经病变。
2、辨阳明经热,初诊起沉疴
该医案是典型的邪扰阳明经所致!
颜面部位是阳明经所过。《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依手足阳明经脉循行,阳明经证应是循于前额、面部的临床症状:额头作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等症状。《伤寒论》仅有49条提到:“面色缘缘正赤”,不够全面。
阳明经受邪,可以外感邪气,如太阳伤寒、太阳中风等等;也可以内伤,邪气上扰于阳明经而为病。
该患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前额胀痛,二目外脱感,流泪。这是典型的阳明经受邪之症,问题的关键是邪气来自于何方?该患发病之时无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外感症状,显然不是外邪所致。发作甚者出现头昏欲寐,哈欠频作,恶心呕吐等症状更是里邪所扰之明证。该患发作有时,近来频率渐增,前额胀痛不已,持续时间延长,结合伴发症状辨为邪热来自阳明,上扰于阳明经(额眶),此为阳明经热之证。
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芩连汤是《伤寒论》的方子,是一首经方。《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这一条所论是太阳病桂枝证,本应用桂枝汤,却用下法,而致“利遂不止”,是表邪入里化热,传变于阳明,而致阳明肠热下利证。也就是阳明肠热证,这是《伤寒论》的本意,也是临床用此方的主要依据。
除此以外,葛根芩连汤还可以用于治疗颜面部的许多疾患,如鼻炎、鼻衄、口糜、痤疮……其核心的机制就是阳明经热证。江西伤寒大家姚荷生老先生称其为阳明经脉燥热证。
阳明经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前额痛或目眶胀痛,甚则连及后项。
由此可知葛根芩连汤既治阳明肠热下利证,也治阳明经热额眶痛。
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内清阳明肠道之热,又能解在肌表之邪,为阳明经药。在此治阳明经之额眶痛最为恰当,而为君。黄芩、黄连相须助葛根清解阳明经热。方中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健脾扶中以防苦寒之药败胃,另,取土能覆火之意。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与方中半夏、枳壳、白术、茯苓相伍,治疗痰浊中阻,以利于阳明经气下潜而治恶心呕吐。
全方重在清解在表之阳明经脉之郁热,邪气祛,则多年顽固性额头胀痛,一诊则愈!
3、经络辨证已经淡出医者的视野
中医的最初医疗活动,如果算得上治疗的话,应该说是砭石之法,逐渐演化成后世的针刺之法。中医最早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通篇所论除了医理之外,更多的阐述是有关针刺方面,所以,也将《灵枢》称为“针经”。所论经络辨证极详,是趋于成熟的一部针刺治疗学,后世的针灸学术发展无不以此为基础的。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千百年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经络,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架构。学习中医必从经络入门,方可称为中医生的必备条件。经络辨证是贯穿于其他辨证的始终,在各种辨证学说中均可以体现经络辨证。
然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能够娴熟地应用经络辨证多局限于针灸学家,而真正将经络辨证用于方药治疗当中,少之又少,多散见于个别医案当中,可谓凤毛麟角!
当前,视乎经络学说是为针灸科医生所专设,即使其他专业的医生也学习经络学说,临床也是摆设,多以脏腑辨证为主,很少光顾经络辨证。
临床上,能够重视经络学说的针灸科医师,有相当一部分临证多局限与循经取穴,真正体现经络辨证来制定切合病机的治疗方案者,寥若晨星。
《内经》时代就趋于成熟、且博大精深的经络辨证,时至今日,已经渐渐地淡出许多内科医生的视野,诚为中医之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