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个疑难病症的案例说起
作为恢复高考以后第四批入学的广州中医学院毕业生的自己,成长过程中有幸受教于多位名师。比如在大学就读时,授课老师中有邓铁涛、刘仕昌、罗元恺、王建华诸教授及其嫡传弟子;毕业后在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科工作十余年,授业老师有民国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老先生关门弟子李辅仁先生、首批新中国西学中医界翘楚刘沈秋先生、新中国第一批北京中医学院毕业生李文瑞先生、吕秉仁先生,在北京医院中医科实行导师制时,导师为米逸颖女士,等等……回想起来,幸何如哉。
记得某日跟诊吕秉仁先生出诊时,接诊的病人中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中年男性,主诉为双下肢发凉,每入冬时疼痛难安。为此夜不能寐,日间工作也因此深受影响。辗转多地,多年求医,效果均不满意。吕师望闻问切后,询,记得首次发病,是什么情形?患者当即详述发病当日外出工作时遭遇暴雪,徒步数小时回家……患者当时并表示吕师诊治详细周到,辗转多位名医求治,至今尚未有机会详述发病根由。吕师谓此乃寒邪阻络。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投桂枝汤合乌头汤加减化裁,七剂。月余后,患者自家乡寄来一感谢信,称多年痼疾得以根治。目前工作再不受其苦,夜间也能安眠……
后学者如有机会跟诊名医,此类类似“奇迹”的案例应亲历不少。如桴鼓相应,多年疑难杂病药到病除。
其实,不难推测,之前为该患者诊治的医师应该也用过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方剂施治。但效果不如吕师。其一,可能吕师处方中对乌头类药品等,在具体用法用量上有独到之处,故能药到病除;其二,在问诊当中,有机会让患者详细回忆其首次发病的详细经过,并充分表达其对过程及病因病机的理解,即其所认为的“真正发病根由”被医者所知悉及深入思考;作为医者表示对其独有的具体发病的病因病机已经知悉并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得以修正及确认。再从中医学的理论出发,针对其病因病机做出恰如其分的治则和具体方药施治。这种诊疗过程中所包含的心理治疗的成分,也应该起到不小的功效。
临床诊治疑难杂病的经验告诉我们,患者独特的对其病因病机的理解要尽可能作出充分地回应。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处方施治,与患者充分沟通自己用药的具体功效……这些本着人文关怀的诊疗过程,在既往传统文化与患者所受启蒙教育的主流文化没有障碍的年代里,可能自然而然地便起到其一定的心理治疗效果,所谓“久病成医”或源于此?
而当今的文化背景,医者如何将中医的辨证施治的思路与患者做更充分的交流?值得医者深思并调整具体与患者沟通的方法乃至措辞,以期取得更佳疗效。
以下为工作业务方面的提示
如您需要预约我面对面心理治疗,请联系医生助理蔡老师( 电 话15757188269 )
如您想通过远程与我一对一视频或语音心理咨询及治疗,可加黄奇先生微信( 微信 号 Qihuangxy )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