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这疼,一会那疼,这是一种“善变”的风湿病

张剑勇医生 发布于2025-03-27 22:10 阅读量401

本文转载自问问风湿

小张是个程序员,平时总自嘲 “键盘敲得响,关节响当当”。上周他突然觉得右手食指像被小锤子猛敲,又红又肿,疼得连咖啡杯都拿不稳。可神奇的是,第二天症状竟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发生。直到三天后左膝盖又开始 “抗议”,他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我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后来到医院一查,医生给诊断了:回纹型风湿症,也称为复发性风湿病。

这个名字本身就在告诉我们,它总是会反复发作,让人防不胜防。1944年这个病被第一次提到,多见于30至60岁人群,偶见于儿童,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中医古籍中无与本病相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回纹型风湿症归属于“痹证”。张剑勇教授认为回纹型风湿症发作时发时止,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将其归属于痹证之“行痹”。

一、症状像 “天气预报告警”

回纹型风湿症(PR)堪称风湿病中的 “变装达人”。它最擅长 “闪电突袭”:关节突然红肿热痛,像被蜜蜂蜇了般火辣辣的,常见于手指、手腕、膝盖等部位,每次 “作案” 时间短则几小时,长则两周,然后迅速撤退,仿佛从未光临。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疼痛部位会 “打游击”,今天攻击手腕,明天可能转战脚踝,就像玩捉迷藏。

如何判断是不是它在捣乱?这三个信号要警惕:

“来去如风” 的疼痛:突发突止,发作间隔期完全正常。

“社交恐惧” 的关节:通常只累及 1-4 个关节,且不对称。

“隐藏玩家” 的证据:回纹型风湿症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发作期间炎症标志物(如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可能升高,血清补体和尿酸水平一般正常,部分患者的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可能阳性。影像检查(如X线和MRI)通常正常,发作时可能出现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无关节侵蚀性改变。

二、发病机制:现代医学与中医的 “破案报告”

现代医学认为,回纹型风湿症可能是免疫系统 “认错人” 引发的内乱。部分患者携带类风湿相关基因,也可能存在自身炎症性基因突变,导致免疫系统误判关节为 “敌人”,发起一轮轮攻击。此外,感染、压力等环境因素可能成为 “导火索”。

中医一般认为是 “风邪内伏” 惹的祸。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暗器高手,风邪悄悄潜伏在体内,趁正气不足时突然发难。《黄帝内经》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时,风邪就会勾结湿、热等 “帮凶”,在关节经络里兴风作浪。



三、这病严重吗?能根治吗?

别慌!回纹型风湿症虽然烦人,但多数情况下不会留下永久性关节损伤。不过,约10%-68% 的患者可能 “升级” 为类风湿关节炎(RA),尤其是类风湿因子或抗 CCP 抗体阳性的人。所以,早期干预很重要!

治疗上,中西医联合作战效果更佳:

西医治疗:急性发作时,非甾体抗炎药,能快速止痛;回纹型风湿症疾病的稳定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如硫酸羟氯喹被广泛应用于患者的长期管理。

中医治疗:根据体质辨证用药,比如肝肾不足用独活寄生汤,湿热明显用宣痹汤等。张剑勇教授认为应当审查六经,循经而治,以祛风通络、清热利湿为主,注重顾护正气,同时活血化瘀通络应贯穿治疗始终,使补中有消,动静结合。还可以同时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

四、预后:与 “风” 共舞的智慧

只要规范治疗,多数患者能和疾病 “和平共处”。关键要做到:

定期随访:监测炎症指标和关节变化,预防 “升级” 为 类风湿关节炎(RA)。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关节保暖,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心态管理:别被反复发作的疼痛打败,保持积极心态更有利于康复。

回纹型风湿症就像身体发出的 “健康警报”,提醒我们关注免疫系统的平衡。如果你的关节也在玩 “捉迷藏” 游戏,别犹豫,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给你看看。

参考来源:

[1] 王凡,叶俊娜,杨程德。回纹型风湿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J]. 内科理论与实践,2022, 17 (3): 258-261.

[2] 张莹。回纹型风湿症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 9 (11): 66-68.

[3] 王弋戈,李志岭,张曼怡,等。张剑勇基于 “风邪内伏” 从六经辨治回纹型风湿症经验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 40 (12): 3153-3158.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