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肝癌的早期诊断
媒体报道:著名演员傅彪,肝右叶多发性肿块,最大者约13cm x 12cm x 10cm,左肝还有数个小病灶,尽管遍寻名医,做了两次肝移植手术,最终未能起死回生,从确诊到离开人世刚好一年!
媒体报道:香港演员罗家英,2004年12月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肝癌,据称肿瘤足足有3cm×3cm,像一个乒乓球那么大,随后做了部分肝切除手术,至今活跃在艺坛。
同样都是肝癌,为什么结局不一样,其实此“肝癌”非彼“肝癌”,一个如“拳头”大小, 一个像“乒乓球”大小,但从预后而言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近来医学研究认为肝癌的自然病程可分为4个阶段,它们依次是:①早期亚临床阶段:即由发病到亚临床诊断成立(通过验血诊断)这个阶段。此阶段通常为10个月,此时除血清中的甲胎蛋白(简称AFP)低浓度升高外无其他任何异常可发现,即使有肿瘤也多在1cm以内,很难被目前的影像学检查所发现。②亚临床期:即由亚临床诊断成立至病患者有症状出现这个阶段。此期通常为8-9个月,肿瘤通常在1-3cm左右大小,确诊主要靠对AFP的绝对值和动态变化的联合分析及影像学检查,此期得到确诊的患者约90%可获得手术切除,手术后生存5年的机会(即医学上说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60%-70%。③中期:由症状体征出现至有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此期约4个月,此时除明显的症状及体征外,各项检查多有异常,因此很容易诊断,但只有20%左右的病人可以获得手术切除,而且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虽经各种综合治疗措施能适当延长生存期,但仅少数有根治的可能。④晚期:指出现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至死亡。此期通常为2个月,此时已缺乏有效延长病人生命的治疗办法。由此可见,只有在中期,亦即病人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以前发现的肝癌才有较多的完全治愈的机会,否则,即便寻遍了世间灵丹妙药,也难保卿卿性命!可见及时发现尚处在早期的肝癌是何等得重要。
那么如何发现早期肝癌呢?处在“早期亚临床阶段”和“亚临床阶段”的肝癌虽然多数病人都没有任何自觉的不适,一般的化验检查也都在正常范围,但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相当多的肝癌患者只要肝癌在萌动,他们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就已经开始升高,因此现代医学就是抓住这一些蛛丝马迹对早期肝癌进行诊断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哪些人要定期到医院接受血清甲胎蛋白的检测?多长时间去一次?因为即使在肝癌的高发地区,普通人群发生肝癌的机会也才60-90/10万左右,很难想像每一个普通人都定期到医院去检测AFP,这不仅浪费医疗资源,也没有必要。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普查的效率呢?任何病都有些易感人群,亦即患这种病的高危人群,多年的研究结果发现有肝病背景,尤其是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他们患肝癌得机会是普通人的5倍之多,因此目前明确将“年龄35-65岁,有肝炎病史5年以上和(或)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确定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对他们进行一次AFP和肝脏超声波的检查,结果证明在这部分高危人群中检出的肝癌是普通人群的34倍,而且查出的多数是可以手术切除的亚临床肝癌和小肝癌。
现在很明确了,早期肝癌与晚期肝癌的预后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及时发现早期肝癌非常重要,那些易患肝癌的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到医院去进行一次AFP和肝脏超声波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尚处在早期阶段的肝癌,将它扼杀在摇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