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周汗管瘤,别当成脂肪粒!

刘振敏医生 发布于2024-04-15 11:38 阅读量2351

本文由刘振敏原创

汗管瘤(syringoma)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一种汗腺瘤,好发于女性,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部分患者有家族史,病损好发于眼睑及颊部,以硬韧的小丘疹为主要表现,很少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还会越长越多,虽不恶变,但影响美观。



皮肤表现

单发或多发的小丘疹,通常直径约数毫米,较大的可1cm,正常肤色、红色或棕褐色,表面有蜡样光泽,经期前或使用女性激素时会增大,可能与内分泌有关,头部的汗管瘤多发于双侧眼睑,尤其是下眼睑。


汗管瘤的分型


 眼睑型

最为常见,多发生于女性,在青春期或其后出现,发病部位主要是在下眼睑部位。



 发疹型     

该类型多见于男性,丘疹主要出现在躯干前面及上臂内侧。


 局限型
皮损主要发生在外阴或其他部位。

汗管瘤形成的的病因

汗管瘤是发生于汗腺导管的良性肿瘤,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一种汗腺瘤,可能与汗腺发育异常有关。

汗管瘤多好发于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青春期,妊娠期,月经前期,或使用女性激素时皮疹可增大肿胀可加重本病,可发生于皮肤任何部位,尤其是眼眶周围,最多见于眼睑部位。

部分学者认为,当过度劳累,人体免疫力降低时,汗管瘤可增多或增大,除此之外,部分患者的汗管瘤 或源于家族遗传与心理因素。
   
总而言之,在不同的病因里,内分泌失调对于汗管瘤发病的影响更为广泛。

汗管瘤和脂肪粒的区别?

大家说的脂肪粒,学名“粟丘疹”,表皮和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可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皮疹可自行消退,后者常发生在外伤、皮肤病或药物治疗后。


外观不同
从外观上,粟丘疹(脂肪粒)是白色或淡黄色,挑开后有白色颗粒,而汗管瘤没有,汗管瘤颜色与肤色是接近的。

这也是鉴别汗管瘤和粟丘疹的一个依据。

 处理方法不同
粟丘疹(脂肪粒)的祛除相对比较简单,而且粟丘疹随着时间自己也会消退。

汗管瘤的治疗,相对比较复杂,目前发现是不会随时间自己消退的。

性质上,都没有健康风险

无论是粟丘疹还是汗管瘤,都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但是注重外观的人是绝对不允许他们存在的。                 

汗管瘤的治疗方法

汗管瘤对健康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影响美观,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谈到治疗好多患者心情迫切,想尽快达到好的治疗效果,汗管瘤看似微小,但目前对于汗管瘤的治疗并没有有效药物,只要使用物理治疗尤其光电,方法有冷冻、电离子、激光等。


采取的治疗方法应选用不影响正常组织的创伤修复机制,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相应副作用,对于较大的或者较密集的汗管瘤,可分批分次去除,目的是缩短修复时间,降低遗留瘢痕的几率。


汗管瘤治疗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效果良好,要点就是在去除瘤体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皮肤细胞组织的伤害,由于汗管瘤是深入皮肤表皮,传统的方法难以避免 “误伤”其他正常皮肤组织,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精准度比较高,其原理是利用光热效应,瞬间气化汗管瘤体组织,深度可控,愈合无明显疤痕组织。


治疗注意事项

1.治疗前常局部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


2.激光治疗后创面需保持清洁、干燥,治疗后1-3天创面会有轻微红肿、渗液,脱痂前不能接触水及其它不洁物品,减少出汗防止创面继发感染。


3.创面结痂后注意保护痂皮,让痂皮自行脱落,切勿手抠,以免影响愈合。


4.因个体差异及病变组织大小、深浅的不同,极有可能需多次治疗。


5.做好防晒,出门可戴帽子、打遮阳伞等,结痂脱落后使用防晒霜。


6.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忌烟酒。


7.复诊:第3天、7天、1月、3月。


温馨提示,眼周出现增生物,建议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专科医生会根据皮损表现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