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关于冻疮的知识,别让冻疮拥抱你

刘振敏医生 发布于2023-12-22 17:15 阅读量1433

本文由刘振敏原创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多发于寒冷而潮湿的地区,气温处于10℃以下,由于气候寒冷引起的局部受寒部位的小动脉发生收缩,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发病,病程缓慢,气候转暖后自愈,易复发,多见于儿童和女性及血液循环不好者。  

 

                                      

                      冻疮的主要症状

    冻疮好发于手指、手背、面颊部、耳廓、足趾、足跟等处,表现为局部局限性淤血性暗紫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边缘呈鲜红色,表面紧张有光泽,质柔软。局部按压可褪色,去压后红色逐渐恢复,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遇热时瘙痒难耐,甚至水疱溃烂,病程缓慢,气候转暖后自愈,易复发。


                     

                      冻疮的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  当皮肤长时间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冻疮通常是特发性的,具有个体易感性,体质虚弱的人对寒冷的气温耐受能力差,从而容易诱发冻疮。

    性别因素  女性比男性对寒冷气温的适应能力差,容易引起冻疮。

    加强运动   缺乏运动者血液循环不良,对寒冷的抵抗力就比较弱,容易诱发冻疮。

    合适衣装  当穿着的衣物过紧,例如紧身裤袜等,可使得血液循环不畅,容易诱发冻疮。

    疾病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病、干燥综合征、冷球蛋白血症、甲状腺疾病、乳糜泻等疾病,可伴有末梢循环不良,容易引发冻疮。

                                 



             冻疮和冻伤的区别在哪里?

       很多人对冻疮和冻伤容易分不清楚,下面我帮大家讲解一下! 

     冻伤是指身体的一部分(如手足或下肢)暴露于低温环境而出现的组织损伤,冻伤并不等同于冻疮,冻疮属于一种非冻结性冻伤,与 10℃以下、冰点以上的低温、潮湿环境有关,冬季常见,这是一种与寒冷环境有关的末梢部位瘀血性、局限性的炎症性皮肤病。

                            



                  如何预防冻疮的发生

      日常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冻、保暖,尽量减少在寒冷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对于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除了加强防护之外也可用温水疱脚等措施加强血液循环,对于过去已生过冻疮的部位,应特别注意保暖防湿

    增强体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坚持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自身体质,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御寒保暖  是预防冻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及时更换宽松保暖的厚衣服,保持衣物的舒适,衣服大小适中,不穿过紧裤袜,室外应戴上手套、耳罩、帽子等防风物品,防止皮肤干燥、皲裂。

                

                      

   

    基础病人员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进行治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饥饿、疲劳、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情况。

    饮食预防法   冬季可以适当摄入高热量、高蛋白物质,使机体储存有足够御寒的脂肪。平日里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等矿物质食物的摄入,可以吃些温性肉食如牛肉、羊肉等,或是吃些祛寒食品如辣椒、生姜等,可以起到一定的御寒作用。

                

                              

    

    按摩活血法    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促进机体产热及气血畅通。感到寒冷时,可以揉搓易发生冻疮部位,避免局部血流不畅,导致冻疮的发生。

     

     冻疮的发病特点,第二年冬季防护不好,在原有部位还会发生的。

       

     进入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请收下这份预防措施,注意御寒保暖,做好自身防护,就能有效降低冻疮的发生率。

     若不慎出现冻疮请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冻疮又多了一份了解,希望这个冬天的你告别“萝卜手”“大象足”,和冻疮说拜拜!


        重要提示  皮肤受冻后不宜立即用热水浸泡或是烤火取暖,否则容易促使和加重冻疮的发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