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长斑,遇到过的尴尬--认识面部常见色素斑

刘振敏医生 发布于2021-11-11 00:06 阅读量9414

本文由刘振敏原创

这些尴尬场景和令人烦恼的问题,很多长斑的人都有过,现在大家都知道,美容激光治疗效果很理想,部分人通过各种宣传购买祛斑产品,之后皮肤出现很多的其它问题,对于面部是什么类型色素斑并不了解。  


image.png


黄褐斑


形成的病因主要是因女性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大,各种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妇科病、糖尿病)等以及体内缺少维生素及外用化学药物刺激引起。对于皮肤的面部黄褐斑,主要本着预防与治疗结合的方法。


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精神愉快,多运动,积极治疗慢性肝肾疾病,纠正月经不调,调节内分泌功能障碍。而对面部黄褐斑的治疗,除了专门针对消除斑点的治疗以外,更多的还应注重内分泌的调节,既然面部黄褐斑与人体内分泌系统有直接的关系,那么,防治面部黄褐斑,就应该去斑与调节内分泌同时治疗,另外化妆品使用不当也会引发面部出现黄褐斑的形成。

  

黄褐斑严重危害女性幸福,据了解,面部黄褐斑在面部的蔓延不亚于间接毁容,多数女性因此失去美丽和魅力,变得缺乏自信,抑郁自卑,不愿意面对朋友,久而久之压抑的情绪导致内分泌进一步失调,催生更多的黑色素堆积在面部,这样就造成了面部黄褐斑越长越多的现象。


皮肤表现

皮损为淡褐色或黄褐色斑,边界较清,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于眼眶附近、额部、眉弓、鼻部、两颊、唇及口周等处,无自觉症状及全身不适。 


分型

临床上将面部黄褐斑分为三型:

①面部中央型:最常见,皮损分布于前额、颊、上唇、鼻和下颌部;

②面颊型:皮损主要位于双侧颊部和鼻部;

③下颌型:皮损主要位于下颌,偶累及颈部V形区。


雀斑

  

雀斑是一种常见的小的,局限的发生面部,也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上的黄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日晒可诱发和加重皮损,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多在3~5岁左右出现皮损,女性较多。其数目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和两颊,可累及颈、肩、手背等暴露部位,非暴露部位无皮疹。损害为浅褐或暗褐色针头大小到绿豆大斑疹,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散在或群集分布,孤立不融合。无自觉症状。夏季经日晒后皮疹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冬季则减轻。常有家族史。


咖啡斑

咖啡斑又称咖啡牛奶斑,颜色类似咖啡与牛奶混合后的颜色,是较为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10%~20%正常人群可在出生时见到单个咖啡斑。咖啡斑色泽自浅褐色、棕褐色至暗褐色,但每一片的颜色相同且十分均匀,深浅不受日晒的影响,大小自数毫米至数十厘米,边界清晰,表面皮肤质地完全正常


常见病因

本病为遗传性皮肤病,与日晒无关,可为多系统疾病的一种标志。


临床表现

咖啡斑为数毫米至数十厘米大小不同的浅褐色、棕褐色至暗褐色色斑,圆形、卵圆形或形状不规则,边 界清楚,表面光滑。多于出生时或婴儿期出现,儿童时期数目增加。多见于躯干部,可单发或多发,不会自行消退。一般认为,若有6片直径大于1.5cm的咖啡斑,提示可能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咖啡斑可有不同特点,并伴随有其他异常表现。


褐青色痣

是一种皮肤色素真皮斑性疾病,好发于颧骨又称颧骨母斑,而色素沉积于真皮层,又让它有了真皮斑的名称。

  

颧部褐青色痣(真皮斑)多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6~40岁,部分病人有家族史。主要病理特点为在颧部对称分布的直径1~5毫米左右黑灰色斑点,无任何自觉症状。


雀斑样痣

又称黑子,皮肤或黏膜上的褐色或黑色斑点。皮肤黏膜交界处或眼结结膜均可发生。本病常见,可为先天性,亦可为获得性,为颜色一致的褐色或深褐色斑点,米粒至豌豆大,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或轻微脱屑,散发、单发或多发,但不融合,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亦可泛发全身。日晒后颜色不加深,冬季亦不消失。本病自婴幼儿至成年人各时期均可发生,皮疹持续存在,不会自行消退。无任何不适。


临床分型:1、单纯性雀斑样痣;2多发的雀斑样痣;3发疹性雀斑样痣病。


太田痣

太田痣是一种真皮黑色素细胞的错构瘤,可先天发生,亦可后天获得,可单侧发生也可对称,不仅表现为皮肤粘膜的色素沉着,亦可累及其他脏器,从而表现出一系列合并症。太田痣多见于黄种人和黑种人,而白种人中少见。太田痣发生于颜面部,常给患者造成较大心理障碍。


临床表现

可发生与颜面一侧,偶然两侧,眼周、颧部及颞部,前额。分布通常限于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区域,约2/3患者有同侧巩膜受累变蓝。皮损为褐色、青灰、蓝、黑或紫色斑片。偶然有结节。


image.png


温馨提示:对于求美者的小伙伴们,想知道面部是什么类型的色斑,该如何治疗,建议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专业医务人员面诊后制定诊疗方案,不要盲目治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