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眼底“坑”——局灶性脉络膜凹陷

田汝银医生 发布于2020-05-06 00:41 阅读量10745

本文由田汝银原创

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ocal choroidal excavation,FCE)常常被临床眼科医生称为“眼底神秘的坑”,其指光感受器细胞层、RPE层向脉络膜层凹陷的眼底病变;是近几年随着OCT的普及而逐渐被认识的一种疾病,临床较为少见。该疾病常无明确眼外伤、无脉络膜炎、无高度近视等病史,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在查体时被发现,有些患者则是因为并发症的发生导致视力下降而就诊。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病因:FCE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Margolis等认为FCE可能是一种先天性结构异常Wakabayashi等则认为FCE只是生命过程中脉络膜发生的一种结构变化。迄今为止,报道的绝大部分病例均无外伤及葡萄膜炎病史。

临床表现:FCE多发生于中青年,多单眼发病,常伴低中度近视,无性别差异,患者可无任何不适,常常在体检时或偶尔发现;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FCE的眼底表现差别较大,可完全正常,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色素紊乱甚至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FFA表现与眼底改变一致,为RPE改变引起的斑驳状荧光,无特异性;ICGA常表现为程度不等的低荧光区;而OCT则可以清晰、完整地显示FCE的形态及组织层次变化,因此OCT是FCE诊断的金标准。其OCT表现为后极部脉络膜不同程度、大小不一的凹陷,可一个或多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可与脉络膜层同时凹陷(帖附型),也可以为凹陷处神经上皮层脱离(非帖附型);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合并症:FCE合并黄斑区RPE屏障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并非少见,多数患者在出现并发症如CNV、CSC等时偶然发现。Lim等报道FCE合并CNV、PCV及CSC的总发生率为2.3%。既往研究根据脉络膜凹陷形态分为“碗形”和“锥形”,其中“碗形”PCE更易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PCV及CSC形成原因既往研究证实凹陷下脉络膜相对缺血、低灌注状态,可加重其上方RPE-Bruch膜复合体的屏障功能受损,促进CNV形成或RPE渗漏。此外尚有报道脉络膜骨瘤、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小柳-原田氏综合征患者合并PCE的病例。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治疗:PCE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获得仍未明确,因此临床无针对性治疗方法。根据既往研究结论证实凹陷下脉络膜相对缺血、低灌注状态促进CNV形成或RPE渗漏的理论,对有症状者可给予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治疗;对合并新生血管者可尝试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或PDT治疗,但临床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对于无症状者可长期随访观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