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障目:视网膜脱离

田汝银医生 发布于2020-03-29 21:57 阅读量7590

本文由田汝银原创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什么是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应名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视网膜脱离的危害是什么?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致盲性眼病,视网膜脱离后便失去营养供应,视神经逐渐凋亡而丧失视物功能,病变进一步发展将发生葡萄膜炎反应、脉络膜脱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发生,最终眼球萎缩而致盲。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是什么?

    视网膜脱离并不是空穴来风,发生者常常伴有: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增殖牵拉、视网膜先天发育异常、过度熬夜用眼、外伤、炎症、肿瘤等眼部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


视网膜脱离有什么症状?

虽然不少患者自觉突然发病,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挡;但多数病人在发病前常常有眼前飞蚊飘动、闪光或烟雾感等前驱症状;此时为视网膜受牵拉裂孔形成的表现,如此时到医院检查发现可避免手术治疗。

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类:

视网膜脱离临床根据导致脱离的原因常常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及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等。


左上见马蹄形视网膜裂孔;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如何治疗?

如及时治疗,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可手术,可避免盲的疾病。目前治疗常常采取:“外路”或“内路”手术方法;“外路”、“内路”可通俗理解为手术切口有没有进入眼球内部,眼内结构有没有受手术影响而界定。

    “外路”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视网膜脱离经典手术,因其对眼球损伤小、并发症少、远期效果好而延用至今。该手术的关键是在眼球壁上精准定位眼内视网膜裂孔位置,因此手术难度较高,医生成长曲线长,限制了部分医师的手术开展。


外路术后眼底图;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近年来有初学者尝试采用巩膜穿刺,导光纤维眼内照明定位视网膜裂孔协助“外路”手术操作,但该方法增加了手术穿刺口、扰动了玻璃体,增加了术中出血,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医源性裂孔、刀口崁顿玻璃体,甚至眼内感染的发生而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失明,故临床采用较少。

    “内路”是通过眼球壁3切口完成闭式玻璃体切除,解除牵拉,吸出视网膜下液,激光封闭裂孔,眼内填充支撑物而达到视网膜复位的目的。虽然该手术在直视、照明、广角镜下操作,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医师成长周期短,但是该手术费用高,常常需要二次手术,对于多发性视网膜裂孔、巨大裂孔、后极部裂孔、玻璃体混浊以及伴有玻璃体增殖和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是治疗之必选方式。


内路术后眼底图;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视网膜脱离预防:

    防止视网膜脱离关键是预防,避免长期、过度熬夜及电子产品使用,对于高度近视人群应6~12个月例行检查眼底一次,一旦发现视网膜变薄或裂孔出现及时激光治疗可避免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双眼发病率约15%,因此一眼发生视网膜脱离时,另眼必须进行眼底检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