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结节的定义
由肺内病变形成的,直径不超过3厘米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周围为含气肺组织,有可以测量的边缘称为肺结节,注意与肿块鉴别,肿块>30mm。
发现了肺结节要重视,但不要盲目恐慌,首先应由医生进一步鉴别是结节还是肿块,以及具体属于哪一种结节。
结节大小和良恶性的关系
结节根据大小分为很多种,10mm<直径≤30mm者统称为结节;5~10mm为小结节;直径<5mm为微小结节;1~3mm为粟粒结节。通常检查报告不会区分得特别仔细,10mm以内的都被称为小结节。
虽然不同文献的数据有所差异,但总体趋势是一样的,即结节越小恶性的可能性越小,结节越大恶性的可能性越大。在检出的肺部小结节中,3mm以下的结节癌变可能性仅0.2%,直径≤6mm实性小结节绝大部分良性,恶性概率小于1%。
直径≤5mm:恶性率<1%
直径5~10mm:恶性率2.3%~6%
直径10~20mm:恶性率22%
直径>20mm:恶性率64%~82%
结节密度和良恶性的关系
结节的密度要重点关注,结节根据其密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混合磨玻璃度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实性结节。
结节的密度和良恶性的关系比较密切,不同密度的结节中,临床上最常见的为实性结节,但文献报道直径3-20mm的结节中,实性结节的恶性率通常为11%左右,说明实性结节虽较常见但恶性率较低。
对于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大部分为癌前病变(原位腺癌或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但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生长极其缓慢。据统计,5mm以下的磨玻璃结节患者中(随访五年以上),有10.3%的患者结节出现了逐渐生长的情况,但仅0.9%病理证实为浸润/微浸润腺癌。直径在8–20mm的结节,癌变的可能性升至18%。
磨玻璃影和磨玻璃结节的区别
磨玻璃影:病变密度高于正常肺,但低于软组织密度,处于这种中间状态的,称为磨玻璃影。通俗地讲,我们将肺理解为透明的,磨玻璃影为半透明的,实性的为不透明的。从影像角度分析,判断标准为清晰看到血管纹理,则称为磨玻璃影。
磨玻璃影若仅为片状的形态,大多数为一般炎症、出血和水肿引起,症状较轻。
磨玻璃影的轮廓为圆形或圆球形时,称之为磨玻璃结节,该情况一旦发生,应引起重视。
磨玻璃结节若为恶性,则最常导致的为肺腺癌,若为良性,则主要表现形式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局灶性炎症及肺间质纤维化。
混合磨玻璃结节,顾名思义就是既有磨玻璃成分,又有实性成分的结节。该病变导致的常见病也很多,例如肺癌、侵袭性肺曲菌病、隐球菌病、局灶性机化性肺炎、肺嗜酸性细胞浸润、肺损伤等。因此在初步确诊为混合磨玻璃结节后,后续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很多疾病的可能性。
实性结节:完全为软组织成分,影像学角度观察其血管纹理完全被掩盖,其中肿瘤及肉芽肿病变较为常见。实性结节临床上最多见,但恶性占比最低,因此实性结节风险较低,但确诊时还需结合影像特征和临床症状做具体判定。
若为恶性,则可能为:周围型肺癌,肺肉瘤及肺转移瘤。
若为良性,则可能为:结核球,炎性假瘤,肉芽肿(80%左右),错构瘤、腺瘤等。
肺结节的恶性征象
如果在检查报告中提到以下征象,则要引起重视。
深分叶:恶性
短毛刺:恶性显著高于良性
血管征,胸膜凹陷,恶性多见
空洞:壁厚而不规则多为恶性
支气管充气征
空泡征
处理原则
若发生肺结节,则应遵循以下几点处理原则:
1、当结节被高度怀疑为恶性时,应立即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手术切除。
2、若出现≥10mm的结节,定性困难者也应进行活检或手术切除。
3、其它的结节进行CT随访。
其它需要关注的问题
下面罗列了一些患者的常见的问题:
1、为什么在其它医院做了CT,到三甲医院医生还要求重新做?
有两个原因,一是患者在其他医院做的不是薄层CT检查,不符合肺结节的常规检查标准;二是患者之前的影像图片医生看不清楚,需要重做。
2、随访频率该如何把握?
专科医生要根据结节的大小、密度等形态学特点,综合判断结节风险的高低,随访的频率,要根据专业人士根据综合判断后,为患者专门定制随访的时间间隔。
3、普通CT、高分辨CT、增强CT、pet-CT该如何选择?
一旦发现结节,原则上都应做高分辨CT,实性结节10mm以上要做增强CT,而对于磨玻璃结节来说,增强CT和pet-CT的作用不大。
4、CT辐射剂量是否安全?
如今的辐射剂量很低,甚至对于一年需做一两次CT的患者都是安全的。
5、病灶大小或密度发生变化该怎么办?
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很多,需找专科医生仔细对比,判断是真正的变化还是检查误差。
6、CT检查时呼吸控制的重要吗?
呼吸控制很重要,如果控制不好呼吸,很容易造成影像检查受到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