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漫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邓旭光
一 什么是中医养生?
1 什么是中医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即保养生命。广义而言,泛指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方法,摄生一词最早记载于《道德经·五十章》,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但其所指与现代意义上的养生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辞源》解释养生为:“摄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
何谓养生? 养生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研究生命的理论,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的实用性学科〔l]。养生并非是消极的保养,应当是促进人类进化、提高自我素质的积极实践活动;养生也不是单纯延长寿命,而是应当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使生命尽可能的延长,简言之,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聪明人投资健康,明白人爱护健康,普通人漠视健康,糊涂人透支健康!
养生与保健
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养生与保健联用,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我国以后才出现的,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二者的意思不完全相同。
养生与治病
养生不等同于治病,治病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行为,而养生更多地属于思想层面,我们更愿意将养生称为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生活、健康的境界,
养生与康复
养生与康复也是不一样的,康复着重于预防残疾的发生以及将残疾降到最低限度。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
在《黄帝内经》问世以前的养生学散见于诸家言论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为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尚不能称之为中医养生学,而称其为中国传统养生学。所以说中医养生学最初是揉合在中国传统养生之中,与其一起发生发展起来的。
2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居安思危 重治未病
居安思危的思想源于《周易》,《易传·系辞传下》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卦辞中指出:“君子思患而预防之。”明确提出了居安思危的预防思想。并告诫人们要知进、知退、知存、知亡,懂得坚守中道,防止事物向不利方面转化。受《周易》蕴涵的这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思想的影响,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强调预防为主的防病健身原则,形成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养生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关于“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描述,明确指出了未病先防的养生意义,成为中医养生学的至理名言。
天人相应 道法自然
天人相应指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命来源于大自然,所以生命的状态和大自然密切相关,天有所变化人有所感应。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天人相应是古代中医学的根本理论。古人觉得,大天然是人类的父母,大天然中有什么,人的身体里就有什么,天有阴阳,人有脏腑;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地有江河,人有经络。因此大天然日月星辰的运动节律,也即是人体和生物体内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的根源。人为什么有五脏系统?自然界万事万物为什么有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为什么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这是大自然五行给打上的烙印。那么,人体内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真的是由大天然全面效监管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容易,有些病上午轻、下午重,到了晚上更重,其次天又轻了。精神郁闷症的病人,常常是晨重夜轻,早上一醒,心态郁闷,全身酸痛,哎呀,我怎么又回到这“苦难的世界”了。心理的痛苦和身体的痛苦那真是难耐。一到薄暮,太阳一落山,全身都轻松了,心态好一点了,甚至能下地做饭了。有些病人发烧上午轻,到了下午体温就高了,这即是昼夜节律。
其实,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心率,我们的内分泌活动,我们胃肠的蠢动,我们的消化性能都有一个昼夜节律。许多人都是早上起来排大便,这不即是消化体系的昼夜节律的浮现吗?那还需要在人体内找有效监管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吗?当然不需要。我们的身体为何有昼夜节律呢?不即是我们的地球母亲自转一周的结果吗?
女性的卵巢活动为何会有月节律呢?一个月来一次月经,一个月有一次排卵,这是因为月球绕地球一周给人打上的烙印。
月球绕地球一周,一个恒星月和一个朔望月,它的平均天数是28天多一点点。因此一个月是28天,有的女性的月经比28天少,那可能是25天,有的可能比28天多,那可能是35天,在这个规模内都是合理的。
中医讲脉象,春天的脉以弦为主,夏天的脉以洪为主,秋天的脉是毛浮的,寒冬的脉是沉实的。也即是说,从脉象上来看,它有四季的变动,有四季的差异,这叫“四季节律”。那么我们把四季节律叠加起来,那不即是年节律吗?为何有四季节律呢?为何有年节律呢?那不即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给我们人类打上的烙印吗?
自然界一年中有四季变化,人的生理活动也会随之而变化,以顺应自然。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季)而适寒暑……”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因此养生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在精神修养、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人们必须注意“因时摄生”,遵循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适应一年四季的气候才能健康长寿。
在环境养生方面,中医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黄帝内经》早就提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寿。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早有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结果,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种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以及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世界长寿之乡之一,我国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最近统计表明,24万人口的巴马县目前有80~90岁的老人2800位,90~99岁的老人395位,100岁以上的老人74位,远远超过了“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其长寿老人比例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该县地处西南山区,清澈的小溪盘绕着苍翠的山崖潺潺流过,景色幽静优美,犹如世外桃源。当地气候常年凉爽宜人,空气极为清新,水质纯净,食物丰富。
但是,人类中绝大多数不可能都居住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样的环境。特别是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空气污染严重,怎么办呢?这就要通过植物绿化,建造街心花园、喷泉,保证楼群间的适当空旷地带以及营造假山等,形成人工景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要经常到公园、风景点游玩,以求回归大自然。总之,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人类需要与自然保持着一种相对的和谐与统一。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观察到了如下现象:
如高温可使大脑的某些功能,像注意力、精确性、运动的协调性、反应的速度降低。气压降低可使空气的氧分子压降低,令人感到胸闷不适。干热的焚风天气出现时,可引起头痛、眩晕、烦躁、抑郁、激动、使人反应速度减慢,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大气中的电磁干扰可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的反应速度减慢,从而易发生事故。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心肌梗塞发病增多。日食发生时,高血压病人血压可升高,心电图可见心肌缺血加重,对于具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满月不是带来欢
乐,而是易发生出血。
流感是目前最难制服的流行病之一,被称之为“百病之源”。英国科学家通过对280年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流感大盛行都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时候。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流感的发生受太阳活动的制约,这一结论已被当今科
技界所接受,不少国家已在利用太阳活动的预报,预测流感的发生与流行。
以上事实可以说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也越来越注意到天象与人体的关系了。
那么什么是道法自然呢?
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全句是这样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这里解释为人要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天效法与道,这里的“道”就是指自然的规律。
中国古代圣哲反复强调的,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两千年后的今天,当人类被大自然惩罚的伤痕累累的时候,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人定胜天基本上是句空话,道法自然“合于自然,顺乎自然,应于自然”才是人类明智的抉择。
但愿朋友们明白天人相应原理,养生原则之一就是:道法自然就是跟随自然走,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形神合一 形神共养
中医学认为人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形是指人体的物质结构或形体百骸、脏腑经络、精气血津、皮肉筋脉等;神泛指人的生命机能,包括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狭指人的精神、情志、心理活动。
中医认为形为神之基宅,神为形之功用,两者不可分离。形神合一观是中医的生命观。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形神分离,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因此,“形神合一”,就是指人的正常生理与心理机能的有机结合,或和谐统一的完满状态;人的发病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密切关系,失调的心理往往可导致多种躯体疾病,故七情失节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病因之一。
中医学认为,自然的变迁、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处在不同的营养水平,不同的精神压力,不同的物理作用与化学刺激,以及体力活动等状态;空气、水、食物、精神、体能消耗的改变无不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体质和体内网络调节;即使是基因,也既是人体稳定的特征,同时又是可变的。
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求人们思想上要清静淡泊,精神安守于内而不散失,即“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天人相应”就是指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的人。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要与整个社会,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它们之间的失衡 ,往往可导致多种躯体性疾病或心身疾病。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能做到“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完美结合,才能算是真正健康完美的人;这是《内经》养生学所倡导的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追求身体健康与获得长寿的本身,更体现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这也是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的奠基石。
中和思想 平衡阴阳
中和平衡---中和本指中正、平和。以后引申为符合中庸之道的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种原则。儒家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了。
《周易》体现出强烈的中和平衡观,《易传·乾卦·象传》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意思是说天道变化的规律,就是保持、调整全面和谐的关系,达到普利万物、正常循环的境界。所谓“大和”就是“太和”,指对立双方的力量均衡,自然界处于一种普遍调顺和谐的状态,这种均衡状态即“中和”。
中和是平衡的核心,维持中和的目的即是为了趋于平衡状态。另如《易传》的“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乾刚坤柔”以及“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皆强调阴阳的中和平衡。《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人们自觉遵守天地阴阳的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主动养生的思想。
受《周易》中和平衡观的影响,中医养生将人体的阴阳和调确立为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总则,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即阴阳和合则身体调和健康,阴阳失和则发生疾患。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阳气和维持阴阳二气的协调、平衡,维持自然界、人体内以及人体内外之间的中和平衡是养生之首务。
辨证施养 药食同用
正气为本 扶正祛邪
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保养人体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能力,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
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正气旺盛,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卫外固密的象征,是机比健壮的根本所在。因此,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护养人体正气。《寿亲养老新书》对保养人体正气做了概括:"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体诸气得养,脏腑功能协调,使机体按一定规律生生化化,则正气旺盛,人之精力充沛,健康长寿;正气虚弱,则精神不振,多病早衰。一旦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源泉断绝,生命运动也就停止了。因此,保养正气乃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人体正气又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最根本的要素,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不足是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又进一步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些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医的正虚发病观。就是说,正气充沛,虽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机体免于生病,患病后亦能较快地康复。由此可知,中医养生学所指的"正气",实际上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
二、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说:"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要想维护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养脾肾至关重要。
重德思想 大德者寿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把它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名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所谓的德全不危,不仅包括个体的行为合于自然的养生之道,还蕴有合于儒家的修身之道之意,即是指道德之道。一个人只有行为合于道德,方能使内心真正达到长期地处在一种清心寡欲的状态,并能与他人融洽相处,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著名高寿中医学家孙思邈:“养生重德”,他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德行不正,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
二 中医养生方法有那些?
1调神养生法2 饮食养生法
3 运动养生法4 药物养生法
5 四时养生法6 经络养生法
三 中医养生的误区有哪些?
1 只讲养形不讲养神
2 只讲营养不讲调养
人体所必需的6种营养成份:
碳水化合物(占所摄入热量的50%~60%)、脂肪(占所摄入热量的20 %~30%)、蛋白质(占所摄入热量的10%~15%)、维生素、矿物质、纤维是人体必需的六种营养成份。合理营养就是指运动者一日三餐所吃食物提供的热量和多种营养素与其完成每日训练的运动量所需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平衡。从营养素来讲,要有充足的热能,而且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比例要适当,有充足的无机盐、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份,也就是说每日各种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选择要得当、充足。除了平时所吃的食物能带来营养以外,很多零食和小吃也能给人体提供营养,
营养保健原则
[1]出于居安思危的考虑,很多人开始关注补充营养,但是专家指出:补充营养不可过于盲目,需要根据自身需求,适量补充。比如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及青少年、孕产妇、中老年人群等,对营养需求的量都是不同的。
营养保健其实是一种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和营养品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单纯依赖某一方面。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塔基(最底层)为谷类薯类及杂豆和水;第四层为蔬菜类、水果类;第三层为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第二层为奶类及奶制品、大豆类及坚果;塔尖(最高层)为油、盐,分量逐层减少,当然不同人群最好咨询营养师之后,制定属于自己的日常膳食搭配,总之要均衡吸收各种营养。
调养
调治保养,使身体健康。中医中药博大精深,经常用于身体健康的调养。
3 胡乱减肥
4 滥用滋补
5 饮水作用被夸大
6 牛奶功效被神化
蒂埃里.苏卡法国知名科学线记者,《新观察家》周刊「健康新知」专栏主编,长期为《科学与未来》月刊撰述与健康和营养议题相关的论文,也是「美国营养学院」的会员之一。《牛奶,谎言与内幕》
不宜饮用牛奶的八种人
1.经常接触铅的人:牛奶中的乳糖可促使铅在人体内吸收积蓄,容易引起铅中毒,因此,经常接触铅的人不宜饮用牛奶,可以改饮酸牛奶,因为酸牛奶中乳糖极少,多已变成了乳酸。
2.乳糖不耐者:有些人的体内严重缺乏乳糖酶,因而使摄入人体内的牛奶中的乳糖无法转化为半乳糖和葡萄糖供小肠吸收利用,而是直接进入大肠,使肠腔渗透压升高,使大肠粘膜吸入大量水分,此外,乳糖在肠内经细菌发酵可产生乳酸,使肠道PH值下降到6以下,从而刺激大肠,造成腹胀、腹痛、排气和腹泻等症状。
3.牛奶过敏者:有人喝牛奶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个别严重过敏的人,甚至会出现鼻炎、哮喘或荨麻疹等。
4.返流性食管炎患者:牛奶有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作用,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的返流,加重食管炎。
5.腹腔和胃切除手术后的患者:病人体内的乳酸酶会受到影响而减少,饮奶后,乳糖不能分解就会在体内发酵,产生水、乳酸及大量二氧化碳,使病人腹胀。腹腔手术时,肠管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肠系膜被牵拉,使术后肠蠕动的恢复延迟,肠腔内因吞咽或发酵而产生的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会加重腹胀,可发生腹痛、腹内压力增加,甚至发生缝合处胀裂,腹壁刀口裂开。胃切除手术后,由于手术后残留下来的胃囊很小,含乳糖的牛奶会迅速地涌入小肠,使原来已不足或缺乏的乳糖酶,更加不足或缺乏。
6.肠道易激综合症患者:这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特点是肠道肌肉运动功能和肠道粘膜分泌粘液对刺激的生理反应失常,而无任何肠道结构上的病损,症状主要与精神因素、食物过敏有关,其中包括对牛奶及其制品的过敏。
7.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消化牛奶中的脂肪,必须供给胆汁和胰腺酶,牛奶加重了胆囊与胰腺的负担,结果使症状加剧。
8.平时有腹胀、多屁、腹痛和腹泻等症状者:这些症状虽不是牛奶引起,但饮用牛奶后会使这些症状加剧。
老年人不宜过多喝牛奶
牛奶以其营养丰富、含钙量高、机体吸收利用率高等有点被全世界公认为重要的补钙食物来源。多年来,不少老年人选择多喝牛奶来补充钙质。
虽然说牛奶是补钙的良好来源,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多地饮用牛奶补钙得不偿失,因为牛奶能促进老年白内障的发生。其原因是牛奶含有5%的乳糖,极易沉积在老年人的眼睛晶状体,并影响其正常代谢,而且蛋白质易发生变性,导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而诱发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或者加重其病情。
7 以煲老火汤喝凉茶为养生
8 以一暴十寒的运动为锻炼
9 一窝蜂使用同一保健品保健方
10 节假日昏睡补缺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