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健康长寿的秘诀

邓旭光医生 发布于2024-04-07 11:56 阅读量126

本文由邓旭光原创

一 中医的健康观及自然寿命观是什么?

1.1中医的健康观是什么?

1.11 什么是健康?

1.12 中医的健康是什么?

中医讲究调和,和平共处;西医讲究杀灭,不共戴天。这两种医学的基本理念不一样,最终结果也大不相同。

1.13 中医的疾病是什么?它是怎样发生的呢?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正气是发病的内在依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受邪气影响从强到弱的转化过程,就是由健康向疾病转变的过程。

1.14 中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中医理论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难经》) ,“治未病”就是治尚未发生、尚未发作、尚未传变的潜在疾病早期症状。

1.2 中医的自然寿命观是什么?

1.21 黃帝內經中的“天年”含义如何?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

1.22 中医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是多少呢?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长命百岁,百年以后。……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1.23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的自然寿数应为多少呢?

(1)人的自然寿数相当于哺乳动物生长期的5-7倍,依此推算,人的生长期为20-25岁,那么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00-175岁。

(2)人的自然寿命又相当于哺乳动物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为14-15岁,这样算来,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10-150岁。

1.24 积极正确的养生与人的自然寿命的关系如何?

人虽有100-120岁的天年,然而人们往往达不到这个自然寿数。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人们没有掌握好生老病死这个客观规律进行积极的正确养生的缘故。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黃帝內經》告诉我们只有积极而正确养生才能享有自然赋予的寿命-天命。从历代皇帝和医家寿命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很有益的启示。

据史料记载:我国自秦始皇开始至清朝末代皇帝,共有皇帝259 个,其中可查出生卒年份的有209人,但平均寿命仅39.2 岁;其中活到70 岁以上的长寿皇帝仅有8 人,比例为3.8%,清高宗乾隆寿89岁,在中国历代皇帝中长寿之冠是乾隆。

然而医家长寿者却比比皆是!仅从常见经传,其生卒年又较确切可考的近70 名医家来看:过70 岁者近30 人,比例为43%,80 岁以上者近20 人,其间寿90 岁甚至百岁以上者也大有人在,而在60 岁以下者!只有5人!50 岁以下者竟无一人。

二 什么是阴阳?阳气对于健康长寿的重要性

2.1 什么是阴阳?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什么?

阴阳的引申涵义是什么?

2.14阴阳的哲学涵义是什么?

2.15阴阳学说对于中医学有何意义?

2.2 为什么说健康长寿的根本是保养阳气?

什么是“阳主阴从”的思想?

为什么说“阴阳平衡只是阳主阴从下的相对平衡”

第一 “阳主阴从”的思想起源于《周易》。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是怎么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缘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讲题为「君子」,即以此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这次演讲以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

《周易》这门学问主要是谈阴阳的,因为《易》的构造,就是一个阴爻,一个阳爻。所以古人给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在易经里面,虽然阴爻和阳爻是一样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我们可乾以从乾卦里面去认知,乾卦的“彖”里面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卦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乾卦是六爻皆阳的卦,是一个纯阳卦,这样一个纯阳卦有什么功能呢?它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它是统天的。那么乾实际上就是阳,万物资始,有赖于这个阳,天道的统领也有赖于这个阳,也就是说它是控股的。乾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阴的代表,《周易》在描述这个阴的时候,怎么讲的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是六爻皆阴,万物的资生就有赖于这个坤阴。一个万物资始,一个万物资生。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讲“万物资始”,可是万物是生长在哪里的呢?不是生长在太阳上面,是生长在坤阴上面,所以它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阳主阴从”的思想。”
第二 《黄帝内经》将“阳主阴从”思想引入医学。

第三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非常注重固扶阳气。

第四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十分重视温补阳气。

第五 清末火神派的开山鼻祖郑钦安特别强调阳气的重要性。 ,

2.23 反映阳气存亡与健康寿命关系的事例有那些呢?

⑶ 癌瘤。冬天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水液凝固、结冰霜冻现象。而春来日暖之时,凝固的冰雪必定消融。而大自然现象中,因热而积聚凝固增生的情况非常少见,相反因热而化解固体的事态不胜枚举。重点加上自己体会

⑷ 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举戴呼吸机的病例

⑸阳回则生;阳去则死,已得到几千年中医临床印证,为千古不易之理。
⑹ 火神派医家几乎都是长寿者,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 这恐怕与火神派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有直接关系。他们治病重阳 ,养生自然也讲究扶阳 ,不但为病人在用,自家也在身体力行。经云“阳强则寿 ,阳衰则夭 ”, 火神派医家就是通过扶阳养生 ,达到了“阳强则寿 ”的目的。
三 现代人的体质状况及现代疾病的基本态势

3.1 现代人的体质状况及现代疾病的基本态势是什么?

3.3 阳虚阴盛一般的临床表现有那些?

3.4 阳虚阴盛特殊的临床表现有那些?

从上面看来,似乎阴阳一辨就明了。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病例都绝对符合上述,郑钦安和许多火神派的医家都在临床中遇到过许多假象,完全相反的假象。真热有假寒,真寒有假热。

若是误辨误投滋阴降火,就如雪上加霜,害人不浅。

3.5 举例说明现代人体质状况及疾病基本态势的临床意义?
一患者慢性咽炎多年,十多年来都是效法滋阴降火治疗。但是,屡医屡发,搞得我不敢沾半点上火的食品。按理说忌口了,咽炎应该会好的。可还是常年病发。有不少人因为受不了常年咽炎,割了扁桃体。

导致世人“阴盛阳衰”的原因有那些?

1 寒凉伤阳

1.1 寒邪犯于肌表

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

空调、风扇过用

1.2 穿着单薄暴露

每年的春天总有一段这样忽冷忽热、乍暖又寒的时节, “非时之气”多的时节人容易患病,此时衣装不要减的过急,“春捂秋冻”就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科学的养生之道。

春天也是许多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则是古人对传染病防治应“预防为主” 的专业表述。

当我们面对这种异常的气候变化——虚邪贼风时,首先,我们要适时的回避,不要与他们正面接触。比如,春季毛孔放开,阳气始发,如遇到突然降温及阴雨天气,就要减少出门,避免与虚邪贼风接触,这个时候,虚邪贼风很容易侵入人体。再比如,刚刚运动完毕,身上有汗,毛孔大开,不要脱衣,避免着风,

这个时候人体的防护层比较疏散,外邪容易侵体。还有,就是当做完按摩、推拿等治疗后,更要避免见风和见凉,正常应该是推拿按摩完毕后,在温暖的环境中休息半小时。

2 饮食不当伤阳

2.1 生冷伤于脾胃

过食生冷,嗜饮冷饮、冰激凌、冰镇可乐、啤酒等,凉茶店遍地开花,则增加了“生冷伤于脾胃”的因素,其结果必然损伤阳气,小儿受其害者尤甚。

2.2 过量饮水伤阳

清晨饮八杯水—重大健康误区,喝啤酒比赛—组织者要钱不要命,参赛者过一把隐就不想活。

3 过劳伤阳

3.1 身心烦劳

现代人由于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加大,人们承受着超常负荷,既有体力上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可谓身心俱疲。功名之累,利欲之争,充斥着人们的心灵。“阳气者,烦劳则张”,人们身心的烦劳,必然导致阳气的消耗。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些现代流行概念无不与阳气的耗损相关。

3.2 房劳伤肾

3.3 不当锻炼

⑴ 频度“二天打鱼五天晒网”; ⑵ 强度 “一暴十寒”;⑶ 时间 打疲劳战

4 起居失常伤阳

4.1 睡眠不足伤阳

现代人或因交际,或因生活奢靡,或因烦劳而追求放松,故而夜生活繁多,晚睡甚至通宵打牌、看电视,已成为某些人的生活习惯。中小学生则因课业负担过重,熬夜用功,总而言之,长期的晚睡,导致睡眠严重不足,这也是阳气受损的一大缘由。

按照“天人合一”的观点,万物当随太阳而出入,人也应该如此。古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叫“因天之序”。日出而作是消耗阳气,日落而息是休养阳气,补充阳气。长期的睡眠不足,阳气不能得到休养生息,必然导致阳气的虚衰。现代研究证明,睡眠阶段是人体免疫功能恢复休整的最佳时期。

4.2 睡眠颠倒伤阳

当今,有的学者提出“生物钟”的节律,即起居必须有规律。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台生物钟,它按照近似于一天24小时的周期进行活动,亦称为昼夜节律。那些按时睡眠和起床的人,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白天精力旺盛。相反,如果不按照一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就可能出现头昏脑胀,无精打采。?

5 误治伤阳

5.1 滥用抗生素、激素伤阳

抗生素的滥用与苦寒中药的滥用,可以说性质是相同的,最终都导致阳气的损伤。

以青霉素的发明为标志的抗生素的应用,确实是西医的开创性成果,对于急性感染性炎症的效果有目共睹。

但是,发展到今天如此广泛滥用的地步,则是始料未及的事。我国现在近一半的抗生素使用属于用药不当。美国人在检讨20世纪的十件错事时,就把滥用抗生素列为其中之一。比较典型的现象是儿童感冒发热,医生和家长都急于退热,各种抗生素轮番投用,不行就加用激素,发烧暂时是退了。但是稍有风吹草动,马上又发烧了,那就再次输液,如此循环,几个回合下来,患儿体质下降,食少便溏,弱不禁风,有的甚至出现遗尿症,这种情况说到底,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其本质是阳气受到损伤。

滥用激素所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比滥用抗生素有过之而无不及。激素的副作用主要是外源性药物反馈性的抑制垂体- 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引起肾上腺皮质结构的退化和萎缩,导致机体分泌激素的功能减退,这相当于阳气的衰弱。凡长期使用激素不能戒断者,势必导致阳气的受损。从中医角度来看,激素就是把人的肾精急速调出来使用,帮助人度过难关,救急可以,但是激素绝对不能大量、长时期应用,使用激素的一个后遗症就是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有不少SARS患者经大量激素治疗后而留下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举例:格林巴利。

5.2 中医西化、中药西用伤阳

现今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中医西化的倾向,许多医家将西医诊断、检验指标与中医辨证简单的对号入座,片面理解其中的意义,导致中药西用,辨证论治原则的弃失。

最突出的就是寒凉化倾向,即将许多西医的指标如体温、血压、白细胞计数等理解为阳亢、热证,采用寒凉方药治疗,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离题甚远,导致阳气受损,可谓错识其证,误用寒凉,这确实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典型的如认炎症为热证,习惯于苦寒清泻,已成普遍趋势。

体温计可测体温之高低,但体温升高不都属中医热证之范畴,气虚感冒、阳虚及某些真寒假热证之身热,体温亦可达40℃,若以测试之体温为依据,妄施寒凉,则祸不旋踵。

血压计可测试血压之高低,但不能测阴阳之盛衰,对于气虚阳馁所致之血压升高,治应温阳益气,当施参芪姜附,概认为肝阳上亢,施以平肝潜阳,处以枝芩龙牡,血压焉能下降?

现代医学所谓的‘炎症’,与中医学的阳热证亦非等同,某些阳虚重症,其白细胞计数亦可升高,若概施清热解毒之剂,妄投芩连银翘,无异于雪上加霜,愈亡其阳。”可以说,中医西化必然导致中药西用,其结果必然是寒凉药物的滥用。

除此之外,目前大多数医家都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同于热毒,用药不离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寒凉药物,其疗效显然不尽人意。如果我们以阴阳两纲学说为指导,判断肿瘤的寒热属性,不难得出结论,大多数肿瘤患者的病机属于阳虚阴盛。

卢崇汉教授指出:“做中医的始终要跟着脉证走,不要跟着指标走。”这应该是一句纲领性的经典之言。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对西医诊断、检验指标的完全否定,其对中医辨证的参考价值是应该肯定的。

5.3 拘泥于温病学说滥用苦寒而伤阳

清初,温病学说逐渐兴起,以至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风气,相延日久,形成一种倾向,不求经旨,脱离辨证,出现滥用寒凉、阴柔的倾向,给医界带来不良影响。

由于俗医“喜清凉而恶辛温”,滥用寒凉伤阳,导致世人“阴盛阳衰”的基本态势,现在临床常见的情况是,一遇高热发烧,静脉滴注少不了清开灵、双黄连,谓能退烧;一见感冒,开方就是板蓝根、大青叶,说能抗病毒;若是炎症,黄芩、黄连、知母、公英、蛇舌草,摇笔即来,谓能抗菌消炎。其结果适得其反,即或一时降下体温,也遗下无穷后患。

5.4 以假热为真火喜用清凉而伤阳

很多医家不学经典,不求经旨,理论根基不牢,忽视辨证,“喜清凉而恶辛温”,背离了辨证论治的原则,阴阳不辨,寒热混淆,尽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

其中最常犯的毛病的就是认阴为阳,视假热证为实热证。最典型的则是真阳上浮所致的头面五官诸疾,像慢性咽炎、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目赤、颧红等所谓“肿痛火形”;真阳外浮所致的诸般发热、红斑、肿痛等种种阴火之证,往往与热证或阴虚火旺之证非常相似,极易惑人。还有人一遇便秘就用寒凉苦泻中药。也有不少女孩经常用苦泻中药通便,美其名曰:排毒养颜。

6 慢性病尤其晚期阳虚者居多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慢性病多发已经成为现代疾病谱的特点。所谓慢性病患者,即郑钦安屡次提及的“久病与素禀不足之人”,久病及肾,其病变总趋势显然是“阴盛阳衰”,这也正是扶阳法最多见的适应证。

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多为虚寒证。唐步祺先生曾言:“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益佩郑氏之卓见。

五 中医怎样保养阳气人体的阳气

§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 恬檐虚无 情志和谐

§ 食饮有节 少进寒凉

§ 形劳不倦 持之以恒

§ 早卧早起 起居有常

§ 抗生激素 切记慎用

§ 节欲保精 不断扶阳

§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 形与神俱 尽终天年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