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外感高热表寒里热解热灵汤中医治疗
对外感高热的治疗中西医存在颇多误区,自1995年以来,笔者自拟解热灵汤加减治疗表寒里热型外感高热56例疗效满意,特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56例中,男性36例、女性20例,住院病人21例、门诊及社区健康中心病人35例,年龄6~65岁,全部病人病程均为3天以上,体温为39°C以上,伴不同程度的恶寒、头痛身痛、无汗或微汗。曾口服退热西药者45例、物理降温者12例,使用过抗生素者48例、中药清开灵者28例。所有病例均经体格检查与理化检查未发现明确的发热病因、未发现引起高热的器质性病变。
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1)嘱患者停止使用抗生素、清开灵、退热西药及物理降温。(2)口服解热灵汤,处方:柴胡15~20g葛根15~30g黄芩5~10g羌活5~10g白芷5~10g生石膏20~60g苍术5~10g青蒿10~15g黄芪10~20g甘草5g。有汗、口渴者去苍术,加芦根;无汗、恶寒甚者加麻黄;咽痛者加银花、僵蚕;咳嗽者加杏仁、苏叶。剂量根据年龄大小、病情轻重和体质强弱酌情调整。(3)服法:水煎服每日1~2剂,每剂煎两次,根据发热情况决定服用次数,凡高热持续不退者,可每4~6小时一次,一旦发热有所下降或开始发汗则减少服用次数,改为8~12小时一次。
2.2观察方法服药后,每1~2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同时询问并记录出汗与否以及症状的改善情况。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好转:体温有所下降,症状改善;无效:用药六剂,体温仍不下降,其他症状无改善。
3.2结果56例患者,治愈48例,占87.5%,其中服药1~2剂后体温正常者31例,好转5例,占8.9%,无效3例,占5.4%,总有效率94.6%.
4.讨论
4.1本组患者均为高热持续不退兼有恶寒或头身痛、无汗等表现者,病属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的表寒里热证,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之证。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多为太阳明阳并病。本组病例出现传经,即表证入里,除体虚邪盛外,多与误治、失治有关,如病表者而治里、表寒而用寒药等。目前,在治疗高热方面,中西医均存在误区:西医方面,不管有无血象异常、病毒抑或细菌感染,一见发热就滥用抗生素,根据“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抗生素均为寒凉之品⑴,其结果是使许多本只是病毒感染的表寒证丧失了“一汗而解”的最佳治疗时机;中医方面,不管辨证如何,一见发热就套用清热解毒或辛凉解表之品如双黄连、清开灵、银翘解毒丸之类,似乎惟有寒凉之剂才能退热,这使许多表寒之证失治、误治。而西医的物理降温特别是冰敷降温,对于兼有表寒证的患者不利于发汗使邪从表出,这就是本组病例使用抗生素、物理降温、以及清开灵治疗效果不显的原因。
4.2人体卫气具御外之功能。《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能正常职司其能,主要仰赖于脾胃功能的健运,正如李杲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营卫之源在脾胃”。外感高热表寒里热证的发生,其外因是风寒袭表,内因是脾胃功能失调,营卫暂时乏源,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机体抵抗力低下,风寒束表,正不胜邪,循经内传,郁而发热。所以在制方时,我们在寒温并用,表里同治的基础上,选用苍术、黄芪等扶正、醒脾解肌,使脾胃功能调和,气血生化有源,振奋卫气,增加抗病祛邪动力,同时尚可补充汗源,托邪外出。
4.3方中柴胡、葛根辛凉解肌、透散表热,生石膏性寒善清里热,甘寒清热不伤津,味辛能散,可透邪外出,三药共为君药。青蒿助柴葛解肌,助石膏清热。羌活、白芷、苍术助柴葛,发散表寒(湿)邪并除诸痛,黄芩助生石膏清泄里热,助柴胡和解少阳,使外邪不得滞留于半表半里。黄芪、苍术、甘草运脾扶正助诸药祛邪,起“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作用。全方寒温并用,解表与清里共施,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现代实验研究证实:柴胡、葛根、石膏、青蒿均有明显的降温解热作用,黄芩、苍术、黄芪、羌活、白芷等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而黄芪、柴胡、甘草、黄芩、石膏等则有免疫调节和增强作用⑵。
4.4目前服用中药,一般每日一剂。笔者临床体会凡体温在39。C以上者,应日服2剂,分4次煎服,每四至六小时一次,使药物在体内始终维持较高的治疗浓度,顿挫热势,截断病变,否则杯水车薪、缓不应急,不能取得高效、速效的治疗效果。
4.5本组高热患者,体查多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也无明显异常,西医无病可辨,诊以发热待查,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中医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服法正确,就能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
1.段晓颖.试论西药中药化.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12):22-24
2.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现代临床中医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