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天灸疗法

邓旭光医生 发布于2024-04-07 11:56 阅读量277

本文由邓旭光原创

邓旭光

一 什么是治未病

1 治未病的概念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它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2 治未病的渊源

§思想渊源:居安思危源于《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君子思患而预防之。”明确提出了居安思危的预防思想 。

§医学渊源:《黄帝内经》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形成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养生理论 。

3 治未病包含的基本内容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无病

2 病欲发而有先兆

3 既病而尚未殃及之地

4 病将愈,有可能出现的遗复

二 冬病夏治在治未病中的意义

1 什么是冬病?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2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特色疗法。是指在阳气旺盛夏季,通过中药敷贴(天灸)等方法,对这些阳气虚弱、冬天好发的疾病进行治疗和调理,以减轻其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从而促进其康复的方法。

3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祛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是很重要的中医治未病措施。

例如慢支和哮喘均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上同时患有慢支和哮喘也不少见。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累计3个月,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咯泡沫痰,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为贮痰之器”,即是说肺气虚弱,痰贮藏于肺内,咳和喘与痰停聚于肺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即运化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肾阳虚的人,则水液代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喘咳。肾气虚则不纳气,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的空气少,就上气不接下气。内脏的虚弱,功能低下,这是致病的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这些疾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这时,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进行治疗。但到了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

天灸疗法与三伏灸

1 什么是天灸疗法?

天灸 旧俗以朱水点额或身以去病灾,谓天灸。

天灸疗法是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属于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

2什么是“三伏”、“三伏灸”?

“三伏”是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庚”之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称为三伏。一般在初、中、末伏进伏当天进行“三伏灸”工作。如伏日当天未能贴敷,伏日后2日内贴敷亦可。

选择在“三伏天”进行的天灸又简称“三伏灸”。

3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2012年的三伏天大概在7月17日至8月17日。

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4 三伏灸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亦即“三伏贴”)。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接受贴敷者要有耐心坚持治疗。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四“三伏灸”适应哪些人群?

适用于中医辩证属寒证、气虚证、阳虚证者。具体如:

1 呼吸系统疾患:

久咳、哮喘、肺痹、肺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鼻鼽(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者等。

2 消化系统疾病:

久泻、五更泄、虚寒性胃痛(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等)。

3 其他:

虚劳症;肾虚腰痛、痹症(各种类型的关节炎)等。

五、“三伏灸”的禁忌与慎用人群有哪些?

(一)“三伏灸”的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高度过敏者。

3 皮肤过敏期间。

4 瘢痕体质、皮肤易感染体质者。

5 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6 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7 孕妇。

(二)“三伏灸”的慎用人群

1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2 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3 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4 二岁以下婴幼儿。

六、“三伏灸”应注意哪些事项

1 有极少数人贴药后皮肤会因色素沉着而留下永久性的黑色印记,如果患者忌讳,可不选择该疗法。

2 贴敷时要固定好药物,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药物脱落,而导致敷药时间不够,影响疗效。

3 贴药后尽量减少在空调环境下的逗留时间,避免皮肤毛孔遇冷后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应避免吃冰冷的食物等,以免损伤体内的阳气,影响疗效。

4 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和肥甘滋腻之品,以免诱发过敏反应及减弱药效。

5 在取下贴敷剂后,不宜搓、抓、挠贴敷部位,以免损伤皮肤而致感染。

6 贴药当日可用温水淋浴,切忌用冷水(含游泳)。

7 敷贴时若有发泡现象,属正常反应,宜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一般对小的水泡,可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龙胆紫或烫伤膏;若出现大的水泡,应及时妥善处理,必要时到医院做局部处理。

(一)头伏: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
 头伏贴药时间:2012年7月18日-7月20日。
 (二)中伏:2012年7月28日-8月6日;
 中伏贴药时间:2012年7月28日-7月30日。
 (三)末伏:2012年8月7日-8月16日;
 末伏贴药时间:2012年8月7日-8月9日。

另外,可以根据情况,在头伏之前和末伏之后各加强一次。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