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真的是糖尿病家族无法摆脱的魔咒吗?

王海澜医生 发布于2020-10-10 10:05 阅读量6526

本文由王海澜原创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常常听到有患者这样说,我爸妈有糖尿病,我也有,发病更早,还不到40岁就得了


也常常在糖尿病医生的诊室看到这样的情况,妻子陪丈夫看糖尿病,夫妻都是腹型肥胖;


儿子陪老爸来看病,父子都是大腹便便。


这些患者常常说的是:“医生,我们家糖尿病遗传”。似乎他们家有逃不脱的糖尿病魔咒。

 

真的是这样吗?父母有糖尿病子女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吗?


2型糖尿病确实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但科学研究显示,基因只能解释不足5%的2型糖尿病。真相是可以遗传的只是糖尿病的易感性基因,并非是决定糖尿病的基因。也就是说,有这种糖尿病易感性基因的个体,比那些没有糖尿病易感性基因的个体,在不当的饮食条件下更容易患上糖尿病。这也就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有些人饮食并不节制,但并没有患上糖尿病,而另外一些同样饮食习惯的人则患上了糖尿病,这就是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基因所决定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看起来有家族发病的倾向呢?


这主要是和家族的饮食习惯有关。在我们中国,大部分家庭是由一个人承担主要家庭烹饪的工作的,这个人常常是妈妈。那么,她会按照她的饮食偏好选择食材及烹饪方法。而我们的饮食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如果妈妈口味比较重,加盐比较多,这个家庭成员常常会有相同的口味偏好。如果妈妈喜素食,家庭成员大部分会饮食倾向于清淡。


那么看看我们中国家庭中有哪些饮食习惯是你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


场景一 小朋友已经吃了一些了,可是碗里还有些饭没吃完,妈妈或奶奶拿着饭碗追着喂,一定要他吃完剩下的饭。


点评:

人从出生就有的本能是吃了足够的食物,会发出吃饱的信号,就不再吃了。如果继续吃,自然就吃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经常吃得过饱会使胃容量变大,饱感变迟钝。即使成年后他仍然会习惯于比实际需求更大量的食物摄取,这不可避免会导致肥胖及糖尿病。


场景二  家长或老师让小朋友比赛,看谁先吃完。于是小朋友们大口吃饭,几分钟就吃完了。


点评:

人的饱感上传到中枢需要一些时间,大约是20分钟。如果吃饭太快,还来不及产生饱腹感就已经吃过量了。可以仔细体验一下,如果吃饭太快,是不是要吃完后过一会儿你才会觉得有点吃撑了。所以,一餐饭合适的速度是不少于20分钟。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点中枪的赶脚?


场景三  晚餐结束了,盘子里还有剩下的菜,会有人主动或被要求把剩下的一点吃完。


点评:

如果已经吃饱了,还要去“打扫”多煮出来的饭菜,无疑是摄入过多了。常此以往,糖尿病就找上门来了。如果害怕浪费,可以少煮些饭菜,养成用杯、碗、勺等固定容器称量食物的习惯,使用食物称更好。


场景四  过吃饭边看电视或刷手机,不知不觉吃了很多。


点评:

这种边吃饭边看电视会导致饱感减退,不自觉会吃多。有这个习惯的朋友要赶紧改哟。


场景五 有些家庭长期习惯于煲汤、重油炒菜甚至动物油炒菜,有些地域的人习惯于面食为主,每日面食占比较大,摄入量也很多,有些家庭以酸或辣为主,导致食欲旺盛主食摄入过多等等。

点评:

长期过多的主食、油脂等的摄入毫无疑问会诱发糖尿病。


以上这些饮食习惯养成后就变得习以为常,如果不是经过专业人士指导,很难自已走出误区。而这些习惯往往来源于家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家族性发病的倾向。


糖尿病不会传染,遗传因素也只占很小的比重。学习糖尿病知识,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可以破解糖尿病“遗传”的魔咒。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