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和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促卵泡激素等)的广泛运用,OHSS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以至逐渐发展成为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医源性并发症。
OHSS具体形成及发病机理,现代医学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主要表现为:
1. 卵巢增大;为多发性滤泡囊肿及黄体形成、间质水肿;
2. 部分患者表现为腹胀、腹痛及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轻、中度患者卵巢增大,出现腹水,可伴有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
重度患者则出现胸水、腹水、呼吸困难、卵巢>CM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高凝状态,肾动脉 灌注不足及肾动脉损害、少尿或无尿、电解质紊乱、血栓形成等临床症状。
3. 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大量胸水、腹水、甚至全身性水肿(后者是诱发重症的主因);
中医学中无卵巢过度刺激征的记载。然结合临床胸水、腹水、全身水肿、卵巢增大等基本特征可归类于中医“子肿”、“子满”、“水肿”、“膨胀”、“胞阻”、“积聚”、“癥瘕”等病症范畴。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记载;“头面遍身水肿,小水短少者,水气为病,故名子肿”。
中医认为,IVF-ET过程中,机体受到医源性因素的刺激之后,正常的生理机制受到严重的干扰,冲任、子宫、胞络产生相应病变,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从而产生OHSS的病理变化。肾藏精主生殖,卵泡的生长、妊娠的维持等生殖机能都靠肾精的滋养濡化、肾阳的促进推动作用。卵泡发育、卵子质量与肾精亏盛、肾气强弱最为密切。
正常育龄女性每月一般只有一个卵子成熟,而在IVF-ET过程中,由于促排卵药物的应用,短时间内多个卵泡同时成熟,势必耗损大量肾精。肾为先天之本,肾精、肾气受损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形成各种病症。所以,肾虚是OHSS的最基本病机。
OHSS的基本病理是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外渗,从中医角度看,大量血浆外渗到组织中,血容量减少,多为阴血亏虚;血液粘稠,甚至血栓形成,多为淤血;血液外渗造成腹水、胸水,多是水饮为患。淤血水饮阻滞,气机不利,气滞腹中则腹胀、胸闷、患者常矢气后感觉舒畅;脾络不通则有腹痛;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恶心、大便稀薄;影响脾运化则纳差。水饮内停、膀胱气话失常,则小便不利。痰於阻滞胞宫,则有卵巢增大,形成癥瘕、积聚。OHSS病机较为复杂,故临症当分清主次,辨明因果。
西医治疗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中医谨遵,《内经》“治病必求于本”、“遵守病机,各司其属”、“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之旨,辩证论治,祛邪而不伤正,保养胎元,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