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之色变的“HPV”—别慌,科普打败恐惧

廉翠红医生 发布于2024-01-18 02:36 阅读量6151

本文由廉翠红原创

“医生,我这脖子怎么长了那么些小肉丝”-“这是丝状疣”

“医生,你看看我这脚底是长了鸡眼吗”-“这是跖疣”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皮肤科门诊中常见的“寻常疣、扁平疣、丝状疣、跖疣”,是由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引起的一种常见良性赘生物性皮肤病。

往往患者一听到HPV,一下子就变得紧张起来,这不是和“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病毒吗,那这病是不是也很危险?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其实,HPV有200多种亚型,根据主要感染部位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根据致癌潜力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常见的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和82型)与低危型(常见的包括:6、11、42、43、81、83型)。高危型HPV有诱发宫颈癌、外阴癌、阴茎癌的风险,大约70%的宫颈癌与16、18这两种型别的持续感染有关;低危型多导致皮肤疣以及生殖器疣,致癌风险低。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如果皮肤或粘膜发生细小破口(包括肉眼不可见的微创伤)后接触到达到一定数量的HPV ,恰好这时人体免疫功能又比较弱,HPV通过破损处侵入表皮细胞并进行复制、增殖,导致表皮增厚、角化过度,经数周或数月的增生即可产生肉眼可见的疣体。

皮肤疣有一定的传染性,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美观,部分患者心理负担重,这时切不能以抠、剪等方式自行处理,因为这样会增加出血及感染风险。可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临床上可采用物理、化学或药物的方法破坏可见疣体,消除疣体周围亚临床感染、预防和减少复发。

HPV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皮肤黏膜接触等方式传播,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让大部分HPV感染能够自然转阴,但一部分女性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或进展为癌前病变,可能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HPV疫苗—宫颈癌的第一道防线

从HPV感染到发展为宫颈癌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进展过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除了调整生活行为方式外,HPV疫苗接种是宫颈癌最有效的一级防治措施,根据英格兰真实世界研究,将进口二价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对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和宫颈癌的效果达到97%和87%。15-24岁是国内女性感染高危型HPV的第一个高峰,“尽早、尽小”接种疫苗,才能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目前国内上市的HPV疫苗有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HPV感染:

1.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措施。

2.出入公共场所要注意卫生,勤洗手。

3.避免不洁性行为,随时观察外生殖器有无异常,一旦发现随时就诊。

4.提高免疫力,日常做好充足睡眠、适当运动、良好的情绪管理,避免熬夜,均衡饮食。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是宫颈癌最佳的防控策略,有性生活的女性,无论是否接种过疫苗,也都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女性朋友们应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旦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