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来自湖北的于姐47岁,是一家县级医院的内科护士。她做一线护士已经好多年,日夜颠倒、节假日轮值早已成为习惯。她负责病区的注射、采血、病人巡视,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给病人测生命体征。白班12小时,夜班倒班连轴转,她常常顾不上按时吃饭,习惯一口气吃冷饭菜。加班结束倒头就睡,醒来再匆忙赶回医院上班。
2018年1月21日清晨6点半,刚值完通宵夜班,脱下工作服走进值班宿舍时,她感觉脑袋有点发胀,像是晕车一样轻飘飘的。她月经周期时常不规律,再加上长期作息紊乱,经常出现头晕和胸闷气短、腿脚水肿等小症状。于晓婧揉了揉太阳穴,以为是值夜班太多以至于体力不支,算是熬夜后的正常反应,睡一觉就能调整过来,一时也并未多想。
可等于晓婧刚从医院走出来,突然感到手指有些颤,腿肚子发软,额头沁出了一层细汗,心跳也变得快了一点,耳边嗡嗡作响,眼前有些发花。她只能倚靠着门边站了会儿,喘口气才能继续走,她心里隐隐觉得不太对劲,但又觉得不至于太严重,觉得请个假休息下就会好。然而在接下来几天的时间里,于晓婧的情况却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
2月15日这天,于晓婧刚在病房巡视一圈回来,正坐在护士站准备抽空写个护理日志,结果刚拿起笔,就突然感到一股强烈的虚脱感袭来,她顿时脑袋昏沉沉的,胸口发闷,眼前视野骤然陷入了模糊之中。于晓婧揉了揉眉心,本想着喝点温开水就能缓解。
可半小时后,她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四肢乏力,手指僵硬不听使唤,本子上的字迹也出现了重影的情况,最后眼前一黑,身子一歪,整个人就直接砰的一声重重跌倒在地。和她一起值班的护士听到异常动静后,赶紧慌乱的跑过来查看。
结果发现于晓婧双眼紧闭,嘴唇泛白,四肢僵直,额头、鼻尖布满冷汗,牙关打战,意识十分模糊,已呈现半昏厥状态,顿时吓了一大跳,赶紧通知值班医生,报告护士长后,一起将人给送去了医院急诊科。很快,经过测体温、脉搏等体格常规检查,发现于晓婧的血糖仪测值仅为2.1 mmol/L,属于中度低血糖。
医生马上推注葡萄糖液体抢救,并安排留院观察。随后,在通知家属过来之后,医生又给于晓婧安排了血常规、电解质分析、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抗体检测,同时进行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项目,以排查脑供血问题。
检查结果显示,肝肾功能、胰腺结构均无器质性异常,甲状腺功能正常,空腹胰岛素略偏高,但C肽浓度和糖化血红蛋白基本正常。结合职业、作息与饮食习惯,医生初步诊断为功能性低血糖,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典型症状包括头晕、出汗、心慌、手抖,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在临床上,正常人低血糖多为暂时性,但若频繁发生,应引起重视,排查潜在疾病如胰岛素瘤或内分泌异常等情况。而一般情况下,低血糖主要与长期空腹、节食、夜班与高压工作等因素有关,医生叮嘱她以后要注意按时进餐,保持规律饮食,避免空腹剧烈运动,并注意休息,必要时及时就医检查。
于晓婧在医院醒来后,仍面色苍白,感觉脑袋昏沉,得知自己因为低血糖晕倒之后,她顿时赶到十分诧异,原来自己之前几次在夜班后眼黑、心慌的经历,早就是提前的预警信号了。对于医生的提醒,于晓婧赶紧点点头,并且表示十分后悔,她确实长期不吃早饭、熬夜、饮食无规律,而这些因素都会扰乱胰岛素代谢,使血糖控制失衡,严重时甚至可诱发昏迷和心律紊乱。
经此一事回家后,于晓婧就在丈夫的陪伴下开始进行生活调养,和从前总是冰箱里只有酸奶和速冻馄饨的情形不同,如今餐桌上每天都摆着定时定量、五色搭配的饭菜。丈夫会给她做好温热的小米粥,配上半个鸡蛋和几片蒸南瓜,要求她哪怕没胃口也要吃几口,绝不让她空腹出门,饮食结构几乎被彻底重塑。可就在于晓婧以为自己的生活重归正轨时,意外却再次降临了。
4月28日这天,于晓婧正在病房巡视一位术后老人,她记录完体温,就在刚弯下腰起身那一瞬间,结果眼前突然一片漆黑,伴随着耳鸣刺痛,嗡的一声像要把她整个脑壳撑破。她顿时额头冷汗直冒,感觉眼睛余光出现模糊拖影。于晓婧嘴唇发白,下意识地抬手捂住头,只能赶紧扶住墙壁,勉强维持身形。
于晓婧以为自己是晚上没休息好,想去洗手间洗个脸,可走出几米后,却突然感觉眼前景物开始旋转,像是整个天花板都在围绕她头顶打圈。一阵晃动袭来,她顿时感觉脚底像踩在棉花上,后背冒出冷汗,制服贴在背上湿漉漉地不透气,胃部也一阵翻涌,喉咙泛起酸意。下一秒,她重心一滑,整个人直接瘫倒在地。同事被吓了一大跳,过来查看后发现于晓婧呼吸急促,四肢冰凉,眼神涣散,嘴唇发紫,于是赶紧将人送去急诊室抢救。
急诊医生对这个同事还有些印象,当即怀疑于晓婧是再次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可是结果却显示:血糖数值为6.1mmol/L,在正常数值范围内。医生只能赶紧继续排查其他疾病,于是猜测于晓婧是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情况,又赶紧开了头部CT、MRI、经颅多普勒等影像学检查,可是结果却依旧显示正常。
在综合考虑于晓婧的年龄和职业后,医生只能从另一方面入手,怀疑她是出现了更年期激素波动导致的血管舒缩不稳定,因为于晓婧曾反映有失眠、心烦、出汗等问题。更年期综合征主要是因为体内雌激素下降,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潮热、盗汗、心悸、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随后,医生安排了性激素六项检查,可是等检查结果一出来后,显示FSH、LH、雌二醇均在正常范围内,也可以将激素波动影响排除了。对于这个结果,主治医师眉头紧皱,只能转而考虑是否是出现了耳石症(BPPV)、前庭器官病变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是常见的一种良性眩晕疾病,发作时通常在改变体位(如躺下、翻身)时出现短暂天旋地转感,几秒钟内缓解,但检查时会有典型眼震表现。Dix-Hallpike试验是判断的金标准。于是医生立即向上申请进行耳鼻喉科的专家会诊,又给于晓婧做了Dix-Hallpike试验与头位旋转试验,但结果却显示:无眼震反应,也未诱发头晕、恶心等典型表现,耳石症被排除。
随后,主治医师只能再从神经内科方面考虑,由于头颅CT检查,影像学未见脑出血、脑梗等急性改变,可以初步排除了中枢性晕厥病因。医生再次怀疑是否是出现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于是很快又给于晓婧安排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HRV分析,结果发现夜间最低血压低至84/50 mmHg,但HRV变化不大,LF/HF比值正常,自主神经功能虽轻度低下,却未足以解释她频繁晕倒的症状。
几天的时间线下来,医生们一筹莫展,家属越来越着急。这天上午,于晓婧躺在病床上,刚准备起身去上厕所,结果忽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她顿时脸色惨白,浑身大汗淋漓,身体失去平衡后,捂着脑袋就直接摔在病房门口。丈夫听到动静冲进来,只见她呼吸浅慢,手脚冰凉如冰块,顿时心急火燎的跑去了护士站寻求帮助。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一番紧急检查和治疗,于晓婧总算是重新苏醒了过来,只是额头出现一大片青紫,眼皮都摔肿了,出现了乌青浮肿的情况。看着妻子这样憔悴虚弱的模样,于晓婧的丈夫顿时就情绪失控了。
他在医生办公室红着眼眶,激动的向医生质问道:“这到底是个什么事啊?我妻子现在连走路都不敢走了,睡也睡不好,完全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都这么多天下来了,却连个病名都查不出吗?感情我们花了这么多钱都打水漂了?!你们今天一定要给我说个明白!”
此时正是早晨8点交班之际,护士长刘姐也表示非常能够理解家属的心情,她满脸沉痛,看着几位主治医师,不禁指责道:“你们不是说她只是普通的低血糖吗?不是说调整休息就能缓解?之前她在我们值班台前晕倒,我亲眼看着!怎么就没人重视?!实在不行就申请上级医疗资源帮扶,再这样拖延下去,都不知道小婧要病成什么样了!”
医生们神情肃穆,谁都没有说话。主治医生脸色也骤然凝重起来,他低头翻阅着病例复印件,目光停留在最初那张用铅笔写着疑似劳累所致的初诊记录上,手指悄悄攥紧——他们忽略了那些日常的小症状,也低估了一个年轻护士身体发出的反复信号。此刻,会议室窗外的天刚亮,他的内心却彻底沉重了下来。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在主治医师的强烈要求下,院长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来医疗帮扶的申请。而在排除了神内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的检查后,医院邀请到了著名的吴玉章院士。吴玉章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专家、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吴玉章院士长期从事医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对于脑血管病、自主神经紊乱、以及各种罕见病等疑难疾病的诊疗,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病情即将迎来真正的破局,很快,医院就召开了大型专家会诊,包括主治医师在内的各科室主任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室内灯光柔和,吴玉章院士缓步走入,身形清瘦却精神矍铄。他的步伐稳健,每一步都显得从容不迫,仿佛脑中已有万千思路布局。他走至讲台前,环顾四周,目光沉静而锐利,眉宇间透着岁月积淀的睿智。全场瞬时安静,只剩医生们翻动笔记和病例资料的沙沙声。
面对年轻医生的困惑,吴玉章院士并未急于发言,而是先详细仔细的查看了于晓婧的全部病例资料,包括头部CT、生化、血糖等各种影像学检查项目。他伸出修长的手指,轻点桌上的病例PPT,声音低沉却富有穿透力,语气温和却逻辑清晰:“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主要是在于脉络未清,临床的要义,也是诊断先行,这个病人的资料我已经全部看完了,但是还是有些细节,想向患者和家属亲自询问。”
听到这番话,主治医师赶紧表示,患者家属还在医院内,于是立即通过电话联系,安排了吴玉章院士与患者家属的会面。十几分钟后,吴玉章院士在病房里与于晓婧进行了一番详细的交流,包括她的日常生活、饮食、用药等各种细节。
就在病情的探查陷入僵局之际,吴玉章院士听到了于晓婧在无意间提到的一个生活习惯时,顿时皱着眉头,神情凝重起来,低头沉思了片刻后,顿时发现了一个之前被忽略的关键细节,于是直接在病历本上写下几行字,对主治医师不容置疑地道:“马上安排这几项检查。”
主治医师接过病历本一看,眼中也浮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于是赶紧小跑着走去办公室,迅速开下了检查单。很快,于晓婧的检查结果就出来了,而等吴玉章院士看到报告的那一刻,也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他眼中闪过一丝果然如此的神色,神情也愈发凝重起来。
随后,吴院士目光深邃,走到于晓婧床前,语气笃定地道:“你的问题既不是耳源性眩晕,也不是更年期神经紊乱,更不是颅脑的器质性疾病。真正的病因极其隐匿,就藏在你多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中。其实你早已有所察觉,只是从未将那些微小的异样,和它联系起来……”
经过一番详细检查与深入研究,吴院士发现于晓婧的凝血功能检查项目中,D-二聚体水平高达3120 ng/mL(正常<500),抗心磷脂抗体IgG显著升高(>40 GPL单位),抗β2糖蛋白I抗体也呈强阳性。同时,狼疮抗凝物亦为阳性,符合抗磷脂综合征(APS)诊断标准。这种疾病可以是独立存在的(称为原发性),也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病一起出现。
在临床上,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了一种叫抗磷脂抗体的异常抗体有关。这些抗体会干扰血液的正常凝固机制,使得血液变得更容易形成血栓,导致静脉或动脉血管被堵塞。而血栓可累及全身血管,当出现肺栓塞时,可引发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病症,当出现于脑部动脉血栓时,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四肢肢体发凉、疼痛等情况。
抗磷脂综合征与长期慢性压力、焦虑情绪,激活免疫异常通路等因素有关。于晓婧长期工作繁忙,经常上夜班,长期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现代研究发现,长期慢性压力状态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促发自身免疫反应。尤其是HPA轴激活、肾上腺素与皮质醇持续升高,会影响T细胞平衡,导致免疫耐受破坏。这是许多免疫性疾病发作的温床。
在抗磷脂综合征中,这种慢性应激状态会诱发B细胞异常产生抗体,进而攻击内皮细胞与磷脂蛋白复合体,引发血栓形成与胎盘灌注障碍,造成流产或组织缺血。此外,于晓婧有口服避孕药史,因月经不调在朋友推荐下长期服用某种内调胶囊,其中含有植物雌激素和多种激素类成分。
医生明确指出,这类药物可能通过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干扰凝血因子代谢,诱发高凝状态。对有抗磷脂抗体背景的人群来说,这无异于在体内添柴加火。此外,部分美容抗衰产品或减肥保健品也含有未知激素成分,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加重免疫紊乱与凝血系统激活。
此外,抗磷脂抗体的形成还常与感染有关。研究发现,某些病毒(如EB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抗磷脂抗体产生。这种由感染激发的抗体,在多数人身上会自动清除,但在遗传易感人群中则可能持续存在,从而进入抗磷脂综合征的慢性发作阶段。
综上所述,抗磷脂综合征并非不可控,只要早发现、早干预、长期规范管理,大多数患者都可获得良好生活质量。日常生活中,患者需避免久坐久站、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女性在孕期应特别小心,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与管理,早期识别、规范治疗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内容资料来源:
[1]餐前头晕两腿发软怎么回事症状长期出现要警惕低血糖[J].师道,2019,(08):63.
[2]周利珍,成江.以头晕头痛起病伴意识障碍的抗GQ1b抗体综合征1例[J/OL].现代医药卫生,1-4[2025-07-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29.R.20250702.0915.008.html.
[3]员艳宁,邢娟丽,雒小婕,等.人文关怀视角下儿童眩晕/头晕疾病诊疗路径探讨[J/OL].中国医学伦理学,1-8[2025-07-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203.R.20250623.1039.014.html.
(《回顾:湖北女护士频繁眩晕,以为是低血糖,换了一个科室后确诊病因》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