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2024版)
Mr zeng 儿童指南
2025年02月13日 07:00 江西 5人
《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2024 版)》由中国营养学会编写专家组编制,旨在针对中国人群乳糖不耐受问题提供科学指导和解决策略,帮助公众科学摄入乳制品。
流行病学概况:乳糖不耐受或吸收不良是全球普遍问题,约 70% 成年人受影响,与种族、年龄、遗传相关。中国人群中也普遍存在,汉族成人乳糖吸收不良症发生率高于有长期饮奶习惯的民族。
常见诊断方法:常用诊断方法有十二指肠黏膜活检(金标准,但有局限性)、H₂呼气试验、乳糖耐受性测试、大便还原糖及 pH 值测定、基因检测等,需结合患者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文中还给出了诊断推荐流程。
共识主要内容
科学认识乳糖不耐受 / 吸收不良:乳糖利于钙、锌吸收,在亚洲人群中还能改善乳糖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和吸收不良都与乳糖酶有关,前者侧重症状,后者侧重营养吸收问题,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占乳糖吸收不良的 30% 左右。
区分与其他胃肠道问题:多种因素可引发胃肠道不适,不能将饮奶后症状简单归咎于乳糖不耐受,应寻求专业诊断,避免误诊和不必要饮食限制。
无需盲目回避乳制品:乳制品营养丰富,对健康重要。乳糖不耐受者可通过合理选择和摄入乳制品,提升肠道对乳糖的耐受性,保证营养摄入。
确定可耐受乳糖限量:乳糖耐受剂量因人而异,国际建议乳糖不耐受者单次摄入不超 12g,中国人群可能耐受性稍低,需探索适合自己的乳糖限量值。
改善措施: 选用小份量或低乳糖乳制品,如酸奶、奶酪、低乳糖或无乳糖产品;逐渐增加乳制品摄入量,但要避免空腹饮用牛奶等;与益生元 / 益生菌等其他食物共同食用,如与谷物等日常食物混合、食用发酵食品、选用益生菌和益生元;通过进食谷类等延缓胃排空,减少肠道不耐受症状,减少辛辣食物摄入。乳糖不耐受无特效药物,部分医生建议食用乳制品前或期间服用外源性乳糖酶。
结论和推荐:多数乳糖不耐受人群无需完全回避乳糖,可通过控制单次摄入量、选择低乳糖产品等方式改善症状,但目前缺少中国人群研究的确切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