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不想住院怎么办?

秦巍医生 发布于2019-12-02 22:08 阅读量7203

本文由秦巍原创

超过半数的新生儿出生后不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黄染,医学上命名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这里面大部分是母乳性黄疸,即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的黄疸,母乳性黄疸通常在生后第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最高可超过256.6~342.0μmol/L),婴儿表现出一般状况良好(吃睡拉),无溶血或贫血表现。一般会持续3~4周,于生后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生后第10周才退尽。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理是由于母乳中有一种酶(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了新生儿肠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加上新生儿肠蠕动相对较慢,使大量本应通过肠道排泄出体外的胆红素重吸收入血液循环,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大部分是不需要住院处理的,但不代表什么也不需要做。

首先,只有早产儿和出生7天之内的足月新生儿出现>200umol/L的胆红素值的才必须住院治疗,目的是查明黄疸原因、通过蓝光照射治疗降低胆红素至安全范围。如果是8天以上足月正常新生儿,吃喝拉睡都正常,由于发生核黄疸(胆红素性中枢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可不必住院,但需要验证母乳性黄疸的存在,方法是完全停喂母乳3~5天,测定前后胆红素值,如果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30%,可判定存在母乳性黄疸。

1. 测试期间不要进行家庭光疗,避免光疗退黄的干扰因素。

2. 为避免回奶,可用吸奶器保持母乳通畅。

3. 如果黄疸消退不明显,则提示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少见导致黄疸的原因同时并存,所以仍有住院的必要性,这个时候住院目标是查明黄疸原因,光疗退黄已不是主要住院目的。

4.  如果验证通过,证明是母乳性黄疸,胆红素在250umol/L以下,可以恢复完全母乳,仅监测胆红素值,等待自愈。

5. 如果验证通过,证明是母乳性黄疸,但胆红素在250umol/L以上,则可以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辅以家庭光疗,促进黄疸消退。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由于7天之内的足月新生儿发生核黄疸的可能性比较高,所以超过危险值的严重病例需要立即住院治疗,7天之后的足月新生儿则相对安全很多,即使超过危险值也无需过于担忧,按以上对号入座即可。

无论何种情况,都不建议口服药物来治疗母乳性黄疸,尤其是中药制剂,如清肝利胆、茵栀黄,没有必要,效果不好,而且副作用不可预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