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口腔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然而,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牙齿问题时,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比如认为“乳牙坏了不用治”或“孩子不需要看牙医”。
这些错误的观念不仅可能延误孩子的治疗,还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误区一:乳牙坏了不用治
1、乳牙的重要性
乳牙,也称为“临时牙”,虽然孩子长到6岁时,乳牙会逐渐被恒牙替换,但它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仍然非常重用。
在儿童阶段的饮食过程中,乳牙协助食物咀嚼,助力营养摄取,还对儿童语言时期的发育、正常面部骨骼发育以及恒牙的正确萌出有着极其重要影响。
2、乳牙龋坏的危害
(1)口腔局部损害
影响咀嚼功能:龋坏导致牙体缺损,当多数乳磨牙受损时,咀嚼食物的功能显著下降,可能引发单侧咀嚼的倾向,甚至还可能造成面部结构的非对称性发展。
对恒牙及恒牙列的影响:牙齿的龋损和牙体崩塌, 使得食物残渣和牙菌斑易于积聚,导致口腔环境恶化,从而增加了新生恒牙蛀牙的风险。
乳牙龋病若进展为根尖周炎,其炎症可能波及恒牙胚,导致牙釉质形成障碍,例如特纳牙的出现。
此外,乳牙根尖周炎还可能引起局部牙槽骨的损坏、感染根管的异常吸收以及残根的滞留,进而干扰恒牙的正常萌出。
导致口腔黏膜受损:残缺的牙冠,可能对邻近的舌头和口腔黏膜造成持续刺激。
(2)整体健康影响
大量乳牙发生龋坏、牙冠损坏,势必削弱咀嚼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取,机体的抵抗力也随之而降低。
在幼儿阶段,儿童正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乳牙的损坏或过早脱落会干扰其准确发音。
前牙区域发生严重龋坏时,影响外观,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误区二:孩子不需要看牙医
1、定期口腔检查的重要性
定期口腔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预防牙齿问题,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
2、牙医的作用
牙医能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刷牙和使用牙线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牙医可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效预防龋齿,如涂氟、窝沟封闭等。
牙医可以早期发现牙齿排列不齐、咬合问题等,及时干预,减少日后正畸治疗的难度。
误区三:全麻伤脑
1、全麻的安全性
许多家长担心全麻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其实,目前临床使用的全麻药物,只要应用得当,都是安全、短效、可逆的。
临床实践发现,麻醉不仅不会对神经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对于围术期的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应激,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2、哪些儿童需要全麻治疗?
低龄儿童、患有牙科焦虑症儿童、无法配合治疗的儿童。
牙科焦虑症是指在牙科治疗前或治疗中产生的焦虑、畏惧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度增高,耐受性减低,或不愿接受牙科诊疗和检查等。
患有严重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复杂口腔疾病,需多次治疗或复杂操作的儿童。
特殊儿童:患有精神发育障碍或行为问题的特殊儿童,如自闭症等。
如何呵护宝宝的牙齿?
1、从小培养口腔护理习惯
早期清洁:从孩子第一颗乳牙萌出开始,家长应帮助孩子清洁牙齿,选择适合儿童的牙刷和牙膏。
刷牙频率:确保孩子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尤其是睡前刷牙非常重要,以清除一天中积累的食物残渣和细菌。
使用牙线: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牙线,清理牙缝中的食物残渣,预防邻面龋齿。
2、合理控制甜食摄入
减少高糖食物:限制孩子摄入糖果、蛋糕、碳酸饮料等高糖食物和饮品,降低龋齿风险。
及时清洁:如果孩子吃了甜食,应督促其及时漱口或刷牙,避免糖分在口腔内长时间残留,滋生细菌。
3、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检查:建议每半年带孩子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牙齿问题。
预防性治疗:根据牙医的建议,进行涂氟或窝沟封闭等预防性治疗,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
4、密切关注孩子的牙齿发育情况
观察问题:留意孩子是否有龋齿、牙齿排列不齐或咬合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间隙保持:如果乳牙过早脱落或龋坏严重,应咨询牙医是否需要使用间隙保持器,确保恒牙有足够的萌出空间。
5、树立科学的口腔健康观念
以身作则:家长应重视自身口腔健康,避免将“乳牙坏了不用治”等错误观念传递给孩子。
教育引导:通过绘本、动画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